缩略图

“体重管理年”背景下高职院校“运动 - 思政”协同育人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

李树伟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系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在“体重管理年”政策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运动 - 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主张将体育锻炼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时也加强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要科学考察该模式的育人成效,应创建一套系统化、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精确把握并反馈教育目的的完成情况,促使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一、原理引领,体系统筹

在“体重管理年”的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的“运动 - 思政”协同育人效果评估要遵照原理引领、全局统筹的基本导向。第一,应当依托教育学、思政教育学和体育学的交叉,以整体性育人的理念为基石,明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将身体健康促进、思政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目标纳入同一框架,构建起具备学理支撑的评价标准体系。第二,在体系规划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突出多维度、多指标的有机融合。既要考察运动对体质改善的直接效果,又要评估运动在培育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方面的间接作用。为了保证体系的权威性,需要组织多学科专家协同探讨,达成指标选取、权重分配和测量手段的共识。指标构建时,要从目标出发,兼顾宏观政策与微观实施条件,做到符合国家战略,又贴近高职学生实际。第三,评价框架要打破传统单一学科评价模式,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思想认知、价值塑造等各方面统筹起来,形成科学的层级结构。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来分析指标间的关系,保证各个层次的指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第四,在原理引领和体系统筹之下,评估指标体系不只是测量工具,更是育人的导向体现。它要求评价标准对教育行为产生正向调控作用,促使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中做到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优化。

二、标准明晰,层级分明

在创建高职院校“运动—思政”协同育人的成果评判指标体系时,标准明确且条理清晰是保证评判准确性的主要部分。一是标准明确性,包含目标定位准确,评判指标要从政策指向和教育目的出发,把体质健康、思想素质、价值观以及习惯这些要点当作一级指标,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详细设定具体可衡量的二级指标。以体质健康为例,可以细分成身体质量指数、耐力程度、灵敏性检测成绩等。思想素养也可以分解成理想信念深度、社会责任感强度、集体荣誉感强弱等。二是层级分明性,包含评价指标间存在明显的逻辑联系,从总体目的到具体事项,从宏观指标到细节指标,做到上下衔接。一级指标确定教育方向,二级指标落实具体内容,三级指标负责量化测评任务。为避免指标交叉与重复,在创建时应明确概念边界,确保各维度指标相互支持而不相互干扰。三是标准清晰,包含权重分配情况。不同指标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应该按照其对学生全面成长做出贡献的程度来确定。可以采取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这些科学手段去收集并整合专家们的观点,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实践中还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教育特点进行动态调整,让这个体系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需求。

三、方法科学,数据真实

在对高职院校“运动 - 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开展评价时,评价方法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这是评价体系能否产生效果的前提。第一,方法科学,即不拘泥于一种测量工具,而是构建起多元测评手段。运动素质可以通过体测数据和训练日志来评估,思想认知则可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价值观塑造也可通过观察记录、行为跟踪以及社会实践成果等多方面体现。这样的多元方法体系可以全方位反映出学生在运动与思政两个维度的发展状况。第二,数据真实,即在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和可验证性。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依靠信息化平台,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收集运动数据,以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可以借助匿名问卷、第三方调研等手段以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第三,数据处理环节要重视统计方法与模型的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信度效度检验可以用来检验指标的科学性,大数据分析技术也可为评价带来更深层面的规律发现,使得评价结果更有预测性和解释力。方法科学也表现在过程监测的连续性上,单次测量难以反映学生长久以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就需要建立起长期跟踪机制,构建起动态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教育决策提供持续的支持。

四、应用导向,反馈精准

" 运动 - 思政 " 协同育人效果评估体系的最终价值是应用导向和反馈精准。只有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教育改进的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该体系的价值。第一,评价结果要能指导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育人模式上的改革。运动维度的数据可以反馈训练方案和课程安排的科学性,思政维度的数据可以反馈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契合度。学校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评价结果与决策改进的直接机制,使评估不仅仅停留在结果层面,而是能够促进行动。第二,评价体系要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改进建议。如对体质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增加个性化训练指导;对思想认识不足的学生,可以加强专题教育与价值引导。第三,应用导向需要建立反馈的时效机制,传统评价往往滞后,很难对教育实践及时发挥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具备实时或阶段性反馈的功能,使教育工作能够根据数据结果快速调整。信息化手段提供技术支撑,借助智能平台生成个性化报告,帮助学生、教师、管理者随时掌握情况。第四,反馈精准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保障,要将评价结果纳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校内考核、教师绩效、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依据,促使协同育人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五、结束语

总之,在“体重管理年”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运动- 思政”协同育人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形成是促使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科学而系统的指标架构能够增强评价的导向效能,助力学生在体质、思想以及价值观等层面得到全面发展。未来要加大跨学科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力度,促使评价体系在大量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升级,做到教育品质和人才培育水平的同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黄雪 .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乒乓球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设计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4, 14 (08): 138-141.

[2] 刘名远. 高职院校羽毛球课程思政探索、设计与渗透融通 [J].当代体育科技 , 2023, 13 (17): 127-132.

[3] 王毅贤 .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策略分析 [J].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 2020, (14): 122.

作者简介:李树伟(1966-),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