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孙佳俊
大场镇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0442
摘要:目的: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00例,对照组使用的是利培酮,观察组使用的是棕榈酸帕利哌酮。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分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结果低于对照组,存有意义(P<0.05);TESS评分分析,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段,观察组、对照组组间分值结果相比,治疗2个月高于治疗前,存有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分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结果高于对照组,存有意义(P<0.05)。结论:棕榈酸帕利哌酮片对精神分裂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患者的长期用药、提高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社区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
引言
精神分裂症(SZ)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精神疾病,棕榈酸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微球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药物,尽管两者的药效相当,但是棕榈酸帕利哌酮的副作用要小得多,并且只需在7天之内注射一次即可,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利培酮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但使用频率较高,副作用大,且患者依从性不佳。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经肝脏CYP2D6代谢后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与利培酮类似,但对神经递质受体的亲和力却有很大不同,这可能是两种药物疗效不同的原因。本文对棕榈酸帕利哌酮和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两种长效抗精神病药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8名,女性22名,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4.01±2.13)岁;观察组男29名,女性21名,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4.29±2.45)岁;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均与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表述的诊断标准相符;(2)CGI-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不低于4分,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总分不低于60分;(3)短期内(即未超过4周)未有影响内分泌功能、泌乳素的药物应用史;(4)对研究开展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血脂异常;(2)高泌乳素血症;(3)严重的甲状腺疾病、不稳定躯体疾病和心脏病等;(4)高热惊厥、癫痫和窄角型青光眼;(5)严重迟发性运动障碍;(6)对研究开展不配合,或是中途退出。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的是利培酮,初始1 mg/天,一周后再根据病情变化到2-4 mg/天,再调整到每日4-6 mg,每日2次。疗程8个星期。
观察组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以棕榈酸帕利哌酮为例,首先用150 mg,第2周再增加到100 mg,根据患者的情况,每天75-150 mg/d,注射位置以三角肌为中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做,每周一次。疗程8个星期。
1.3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P<0.05未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分析患者泌乳素水平
泌乳素水平分析,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水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分析患者PANSS评分
PANSS评分分析,治疗1个月,观察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2个月,观察组分值结果低于对照组,存有意义(P<0.05),如表2。
2.3分析患者PSP评分
PSP评分分析,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段,观察组、对照组组间分值结果相比,治疗2个月高于治疗前,存有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分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结果低于对照组,存有意义(P<0.05),如表3。
2.4分析患者TESS评分
TESS评分分析,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段,观察组、对照组组间分值结果相比,治疗2个月高于治疗前,存有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分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结果高于对照组,存有意义(P<0.05),如表4。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情绪和行为为特征的疾病,它的特点是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失调,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以改善其生存品质。棕榈酸帕利哌酮在人体内被水解生成帕利哌酮,这是其主要的代谢物。
棕榈酸帕利哌酮(Pepper哌酮)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其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间隔1周即可,无需口服药物即可迅速达到治疗水平,与母药利培酮受体作用谱及作用强度不尽相同,因此在疗效上更具优势。棕榈酸帕利哌酮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使其更快地回到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并且与利培酮相比,棕榈酸帕利哌酮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副作用也更小。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分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结果低于对照组,存有意义(P<0.05);TESS评分分析,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段,观察组、对照组组间分值结果相比,治疗2个月高于治疗前,存有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分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结果高于对照组,存有意义(P<0.05)。棕榈酸帕利哌酮起效较快,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卢瑞玲;仲照希.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及维持期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03)
[2] 师军凤;王丹;韩晓璐;王增明;郑爱萍;张慧;向梅先.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的体外表征及其药动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23)
[3] 杨越茗;刘永军.棕榈酸帕利哌酮与利培酮长效注射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