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健康管理教学中学生健康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张艳丽
辽宁省锦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引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学校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将其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将健康教育理念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精心设计与实施课程,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为实现健康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建构的实质跃升,亟须在中小学健康管理教学中探索系统、可行的素养提升路径,以回应教育转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
一、健康素养内涵与中小学健康管理教学的融合现状
(一)健康素养的核心构成与发展趋势
健康素养不只是知道一些健康知识,还需要有对健康信息的认知、判断及实操能力。目前主流研究大多把它划分为认知、行动和决策三个层面,突出从认知到行为的转换过程。随着“核心素养”理念逐渐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普及,健康素养的培养除了依靠课堂讲授之外,更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调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虽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健康教育成为育人主线,但在具体教学中,课程设计和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中小学健康管理教学的实践困境
即便健康管理课程已被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但其落实方面仍旧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效果。很多课程只是单纯讲讲理论,没有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运用。不少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把健康管理简单地理解为体育锻炼或生理卫生知识讲解,忽略了心理应对、信息筛选及情绪调控等对学生成长同样重要的方面。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与专业的教研机制,也让教学内容变得零碎、冗余,降低了整体育人成效,长此以往,学生的健康素养难以切实提升。
二、健康素养提升路径的一体化构建策略
(一)健康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与延展
健康课程是否有效,要看其内容设计能否契合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与身心成长规律。目前课程普遍存在目标模糊、内容脱节的问题,过于强调知识讲解,却忽略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和思维习惯。若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就必须重构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以素养导向为核心、贯穿认知- 情感- 行为三个层面的有机架构。例如,建立纵向连贯、横向配合协同的内容体系,将生理健康状况、心理状态调适、人际交流互动、公共卫生情况等层面纳入统一设计理念,消除不同学段间知识的孤立现象;增强课程的生成性与延展性,课程不再局限于课本,还要拓展至校园生活、社会场景及技术媒介领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理解和实践健康的概念。只有兼具动态性、融合性与情境性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转型:情境化与参与式并重
提高健康素养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形成健康判断与实践意愿,这需要将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变为学生深度参与的模式。情境化教学可作为结构设计的起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复杂的健康问题,如饮食习惯、网络成瘾、校园压力等,激发学生的情境感知与反思能力,促使他们构建起对身体、社会及风险的综合认知。在这样的课堂上,讨论或展示环节并不是重点,还需要构建多层面、多角色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体验、合作与决策中实现从“被教”到“自教”的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接纳学生成长中的不确定性,比如他们可能会理解有偏差、行动不够成熟,但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发展的契机。当学生在这样的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他们对健康的认识才会变得更加主动和深入。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
健康素养的培养不应局限于课堂或校内空间,它是一种跨时间、跨场域的综合性养成过程。单一教育主体难以承担全程引导的责任,因此构建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支点、社区为延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现实所趋。在当前体制下,家校社三方仍多处于信息分裂与功能重复状态,缺乏目标一致与机制贯通。为此,必须重新厘清三方责任边界与协作方式:学校应主导健康理念的系统传递与行为规范的初步建构,家庭则承担习惯塑造与心理支持的关键作用,而社区资源应成为学生社会性健康实践的补充平台。机制上,需搭建信息共享与反馈互通的动态平台,实现目标共识、行动协同与评估联动三位一体。唯有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限,构建真实互动的育人共同体,健康素养的形成才能脱离孤立状态,走向持续成长的生态路径。
(四)健康素养提升的评价体系与持续机制
评价不应只是结果的标签,更应成为成长的激励与方向的指引。当前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普遍工具化倾向明显,重结果轻过程、重行为轻认知,忽略了健康素养本身的动态性与综合性特征。要实现健康素养的持续提升,必须重塑评价的结构逻辑与功能指向。其核心应体现发展性、综合性与主体性三重特征,不以统一尺度衡量多样成长,而是通过多元指标与过程追踪,呈现学生健康意识、情感态度与行为能力的互动变化。形式上,应采用成长记录、情境表现、生活反思等多样方式,替代传统测验与问卷;机制上,评价结果不应止于分数归档,而应反哺教学与指导,形成闭环式提升路径。还需在制度层面设定评价周期与反馈规范,确保评价成为驱动学生主动内化健康观念与策略行为的重要触媒,从而打破“教评脱节”的惯性结构。
三、结语
健康素养的提升不应止于认知灌输或行为规训,而应是一场贯穿课程、教学、机制与文化的系统性重构。文章指出,唯有以素养导向为轴心,推动课程设计走向融合延展,教学逻辑回归真实情境,育人机制实现三方协同,评价方式涵养成长动能,方能突破当前健康教育碎片化、功利化的困境。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素养核心指标的理论建构与实证验证,深化教师专业支持体系,推动健康管理教学真正成为育人主线中的有机一环。健康,不再是教学附庸,而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深层逻辑之一。
参考文献:
1. 谭海鹰 , 张小松 . 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健康素养 [J]. 湖北教育( 政务宣传 ),2025(7):46-47.2. 本刊评论员 .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J]. 山东教育 ,2022(19):1.3. 梁美凤 .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 [J]. 福建教育 ,2021(4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