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语文跨学科融合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白亚男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 236800

一、引言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AI 技术为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提供新可能。通过智能工具整合多学科知识,突破传统作业边界,实现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的协同提升。AI 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重塑教育生态,为高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带来新契机。

二、实施策略

AI 技术的介入需遵循 “文本锚定 — 学科链接 — 技术赋能” 的逻辑,以课文为基点设计层级化作业体系,推动语文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特点,结合 AI 技术,设计出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跨学科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一)文本情境的跨学科建模与 AI 具象化表达

《窦娥冤》中 “三桩誓愿” 是全文的高潮与核心,“血溅白练”体现窦娥对自身清白的执着证明,“六月飞雪” 是对世道不公的强烈控诉,“亢旱三年” 则是对官吏昏聩的愤懑反击。这些文学意象不仅承载着窦娥的冤屈,更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解读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先深入剖析文本中 “血溅白练” 的细节描写,如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体会其中的情感张力与象征意义。再运用百度文心一言的文本解析功能,提取其中的生态隐喻,构建 “文学意象 — 生态原理” 映射图谱。学生结合文本描述,通过 AI 语义解析将场景转化为光学原理示意图,分析血液飞溅时的光反射与散射现象,这一过程需紧密依据原文中对血溅形态的刻画。

对于 “六月飞雪”,先研读文中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理解其用典及情感表达。再结合地理学科知识,使用中国气象局研发的气象模拟软件,输入窦娥所处楚州地域、夏季季节等数据,模拟异常气象条件,探究这种现象与文本中 “怨气” 象征的关联。

在还原窦娥刑场空间布局时,依据文中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等对刑场周边环境的暗示,借助中望 3D软件,从建筑风格、刑场设施摆放等方面进行还原,植入物理学科光线反射参数,观察不同光照下的刑场效果,让文学场景更具象化。

(二)多模态工具驱动的叙事结构重构

《雷雨》的戏剧冲突集中在周、鲁两家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命运纠葛中,人物台词充满潜台词与情感张力。如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时的对话,“你 —— 你贵姓?”“我姓鲁” 等简短话语背后,是两人内心的波澜与过往的恩怨。

教师组织学生先细致分析这些台词的语气、停顿及蕴含的情感,再利用讯飞听见的音频分析功能,拆解情绪频谱,生成 “语言张力 —心理学情绪曲线” 对应图表。学生将剧中主要人物的台词音频导入软件,结合对文本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分析愤怒、悲伤等情绪的强度变化,这一分析需以原文台词的情感基调为依据。

语音标注组用百度语音合成工具为不同角色标注语调参数时,要紧扣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周朴园的虚伪与威严,鲁侍萍的隐忍与悲愤,使合成的语音符合人物形象。动作分析组在模拟周朴园与鲁侍萍对手戏时,依据文中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如 “(忽然立起)你是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通过国内动作捕捉设备转化为肢体运动数据,对接体育学科分析系统,探究动作背后的心理状态,深化对文本人物的理解。

(三)哲学思辨与伦理仿真实践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形前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一转变在家人的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变形后母亲说 “他可是我不幸的儿子啊”,父亲则 “恶狠狠地捏紧拳头”,这些描写展现了

家庭关系的异化。

学生先仔细研读这些对话,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再运用腾讯云的语义分析功能,建立社会学的家庭关系数据模型。将不同阶段家人对话输入工具,获取积极、消极情感词汇的占比及变化趋势,这一过程需紧密结合文本中家庭关系的发展脉络。

通过大朋 VR 设备模拟 “昆虫视角” 下的职场环境时,要依据文中对格里高尔工作状态的描述,如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结合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计算其社会贡献率的变化,深入探讨文本中的异化主题。

更进阶的作业中,学生用飞桨 PaddlePaddle 设计 “异化指数评估系统”,输入的社会场景参数需参考文本中体现的社会现象,生成的哲学分析报告要围绕文本中的异化现象展开。

(四)文化比较与知识图谱建构

“米考伯主义” 体现了英国 19 世纪某些阶层的生活态度,而《儒林外史》中的一些人物也有类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比可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学生先提取小说中与 “米考伯主义” 相关的经济描写,如对债务、生活窘迫的刻画,再运用传神语联网的翻译辅助软件,建立文化语义网络。使用知云文献翻译中的词频统计功能,提取英国社会经济术语,结合 19 世纪英国货币体系数据,分析这些术语在文本中的含义与作用,需紧扣文本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呈现。

利用百度 AI 开放平台的图像识别功能,比对文本插图与同期社会纪实摄影时,要依据文本中对社会风貌的描写,生成艺术史的视觉风格分析报告。在使用蚂蚁金服的图数据库 GraphScope 构建动态比较模型时,将 “米考伯主义” 与《儒林外史》中相似人物进行跨文化映射,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学三个维度分析,需以两部作品的文本内容为基础,探究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

三、结语

AI 技术支持的跨学科作业设计,应以语文课文为核心,技术只是辅助工具,最终目的是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推动 “文学感知 — 科学探究 — 人文反思” 的学习生态形成,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新范式。未来,需进一步平衡文本分析与技术应用,让高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更贴合教学需求。

四、参考文献

[1] 陈静雯。人工智能在语文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2024 (5):45-51.

[2] 林思源。基于 AI 的高中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践 [J].语文建设,2024 (3):28-33.

[3] 赵雨桐。数字化语境下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转化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4 (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