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李燕 李明轩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网络素养的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大思政视域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网络素养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能力,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然而,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仍面临信息甄别能力不足、教育模式滞后、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究大思政与网络素养的协同路径,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状与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路径,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大思政视域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在关联

大思政视域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正是这一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具体实践。网络素养不仅涉及信息获取、甄别与传播的能力,更包含价值判断、道德自律和网络行为规范,这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度契合。大思政教育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而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认知世界、参与社会的重要场域,其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同时,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使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冲击,亟需通过思政教育强化批判思维和网络责任意识,引导其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维护者和建设者。因此,网络素养培养既是思政教育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大思政格局下增强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二者在目标、内容和载体上具有深层次的协同性。

三、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繁杂,辨别能力待提升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网络空间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场域,然而海量信息的涌入也带来了真伪难辨、价值混乱的严峻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虽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但在面对算法推荐、碎片化传播和情绪化表达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能力。部分学生容易被片面观点、煽动性言论或虚假信息所误导,甚至陷入“信息茧房”而固守偏见,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娱乐化、商业化倾向不断消解严肃议题的讨论空间,使部分大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趋于浅表化,削弱了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信息过载与辨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仅制约了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也对大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渗透力和引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使其既能广泛吸纳多元观点,又能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成为当前网络素养培养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思政教育与网络结合不紧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的融合仍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未能充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一方面,部分思政教育内容仍停留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未能有效转化为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表达方式,导致理论灌输多而互动共鸣少,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优质数字化内容供给不足,既缺乏吸引青年群体的新媒体产品,也未能充分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此外,思政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网络传播规律把握不足,在应对网络热点议题时往往反应迟缓或回避争议,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种结合不紧密的状况使得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受限,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塑造网络行为规范方面的应有作用。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推动思政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三)网络素养培养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网络素养教育往往被简单等同于计算机技能培训或网络安全讲座,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专门课程模块,导致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互割裂。在实施路径上,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贯穿四年的阶梯式培养方案,相关教育活动呈现碎片化、临时性特征,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影响力。评价体系缺位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既缺乏科学的网络素养测评标准,也缺少动态跟踪的反馈机制,使得教育效果难以准确评估和持续改进。同时,校内各部门协同不足,教务、学工、宣传等部门各自为政,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实践平台建设也相对滞后,校内外网络实践基地短缺,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网络行为素养。这种机制上的不完善,使得网络素养培养难以实现从零散活动向系统教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的根本转变,制约了大思政格局下网络育人成效的整体提升。

(四)网络环境复杂,监管难度较大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网络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既体现在技术层面,也反映在文化维度。从技术特征来看,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使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时空限制,算法推荐技术构建的" 信息茧房" 不断强化用户的认知偏见,而匿名性特征又助长了非理性表达和群体极化现象。在文化层面,全球化浪潮下的多元价值碰撞、商业资本驱动的娱乐化倾向、以及亚文化圈层的封闭性传播,共同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文化生态。这种环境对监管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既要在开放包容中维护言论自由,又要在多元思潮中坚守价值底线;既要应对境外意识形态渗透,又要治理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乱象。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环境正在经历深刻重构,传统的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求。这种复杂局面要求高校在网络素养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又要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四、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丰富课程内容,融合思政与网络知识保课程内容与网络发展同步。这种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既能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又能提升学生的网络实践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在大思政视域下,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当突破传统思政课程与网络技术课程相互割裂的现状,构建具有交叉性、融合性的新型课程内容体系。首先,要在现有思政课程中系统嵌入网络素养教育模块,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例如在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课程中增设网络伦理与法治专题,在 " 形势与政策 " 课程中融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分析。其次,要开发专门的网络素养通识课程,将网络行为规范、信息甄别方法、新媒体传播伦理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网络责任意识。再次,要推动专业课程与网络素养教育的交叉融合,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新闻传播类专业可强化网络舆情分析能力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可突出技术伦理教育。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既要讲授网络空间行为规范等理论知识,又要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网络空间的新现象、新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确(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网络素养教育实效

在大思政视域下创新网络素养教学方法,需要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体系。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沉浸式网络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网络环境中体验信息甄别、舆情应对等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其次,要大力推广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课前知识传授,将课堂时间集中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深度互动环节,通过 "线上+ 线下" 的有机结合提升学习效果。再次,要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开展网络素养工作坊、新媒体创作大赛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新媒体运营、网络文明传播等真实项目,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特别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精选网络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判断能力。同时,要探索 " 朋辈教育 " 新模式,选拔培养网络素养优秀的学生担任 " 网络文明使者 ",通过同龄人之间的示范引领增强教育说服力。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将网络行为实践、新媒体作品创作等纳入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网络素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网络素养水平

教师队伍作为网络素养教育的关键实施主体,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育人成效。当前亟需构建系统化的教师网络素养提升体系,打造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精通网络传播特点的复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机制,针对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培训,重点提升思政教师的新媒体运用能力、专业教师的网络伦理教育意识和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培训内容应当涵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新媒体传播规律、网络心理行为特征等核心领域,通过专题研修、工作坊、实践考察等形式强化培训实效。其次要建立教师网络素养发展共同体,组建跨学科的教研团队,定期开展网络热点事件研讨、教学案例分享等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共同提升。特别要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通过 " 导师制 " 等方式实现经验传承,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尝试新媒体教学手段创新。再次要完善激励机制,将网络素养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此外,要建立高校与主流媒体、网信部门的人才交流机制,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师网络政治素养的提升,引导教师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网络空间中主动发声、善于发声,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坚定维护者。通过系统化、持续性的队伍建设,使教师不仅成为网络知识的传授者,更成为网络文明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四)构建协同机制,形成网络素养培养合力

网络素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需要打破传统育人场域的边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全方位培养机制。高校应当建立 " 三位一体 " 的协同育人体系,整合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校外社会实践平台和网络虚拟空间,形成立体化的培养格局。在校内层面,要破除部门壁垒,建立教务、学工、宣传、信息中心等多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定期会商、联合立项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将网络素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在外部协同方面,要加强与政府部门、主流媒体、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建网络素养实践基地,开发优质教育资源,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实现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特别要重视家校协同,通过家长学校、网络素养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家长的网络指导能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在网络空间协同上,要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育人平台,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协同育人成效,及时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在协同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支持学生自发组建网络文明社团,开展朋辈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构建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网络素养培养新格局,最终实现从单一育人向系统育人、从封闭育人向开放育人的根本转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五、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需构建多维度协同路径。通过课程融合、方法创新、队伍建设和机制完善,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网络行为素养。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强化校内外协同育人,从而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防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丹 .“大思政”视域下 00 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探究 [J]. 快乐阅读 ,2025,(01):123-125.

[2] 罗莹 , 刘康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53(01):118-124.

[3] 胡皓月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 [J]. 教书育人 ( 高教论坛 ),2024,(21):61-67.

[4] 裴志双 . 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创新改革 [J]. 品位·经典 ,2024,(13):154-157.

[5] 周泳, 康小孟.“大思政”视域下“00 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36(13):113-115.

作者简介:

1. 李燕(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 李明轩(2005-),女,河南南阳人,在读学生;专业:大数据与会计。基金项目: 本文系学生工作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路径探究”,课题编号(39030125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