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县域层面构建初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张键
江苏省太仓市招生办公室 215400
摘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实施,对学生的规划选择的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育人方式改革这一核心理念出发,在县域层面进行初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提高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发展性与个性特色化,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融入社会。旨在丰富生涯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施经验。
关键词:生涯教育;初高中;课程体系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教育领域正在进入一个“变革时代”,变革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发展规划确定选考科目,进一步依据专业确定大学。无论是学科选择、志愿填报还是学生未来长远发展都缺不了生涯教育。为切实提高学生生涯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专家团队的精心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对选自不同乡镇、不同学段,校情、学情各异的10所试点中学起始年级师生的调查问卷工作,有1025名教师和4977名学生接受问卷测试。内容涵盖“指导(direction)”“辅导/疏导/引导(guidance)”“咨询/咨商/顾问(counseling)”等方面。调查显示,学生选择权增加,学生对自我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思考决策前置,选择空间加大及选择时间的前移,给学生带来了生涯抉择的困惑和迷惘。基于调研大数据的梳理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与学校研究探讨,逐步形成共识。从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升、目标内涵的确立、课程内容的挖掘、活动形式的设计等方面,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可行、富有特色的初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动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发展性与个性特色化。
一、立足“系列化”,探索生涯教育课程研发
依托专家和骨干教师团队,在区域层面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生涯教育的目标指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与教育,学会规划与选择。初中侧重生涯探索,高中侧重生涯决策,以此形成系统性、层级性和连续性课程序列。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选择和决策的人生规划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用,从而帮助他们奠定走向社会的基础。
基于以上目标,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与专家团队合作编撰《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和《初中学生发展指导活动设计》教育读本。在内容上,高中段设置了“高中适应指导、自我认知指导、环境探索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学业发展指导、健康生活指导”六大模块共26个主题;初中段研发了包含“积极生活、积极学习、积极自我、积极成就、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社会理解、职业探索、生涯行动”九大模块共18个主题。尤其是生涯指导内容互相衔接,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以适应师生双主体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聚焦“融合式”,实施生涯教育课堂教学
舒伯说,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现有的课程当中去。课程的实施是打通生涯教育的关键“一公里”,积极推进三种课型(专业指导课、学科融合课、活动体验课),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安排适切的指导活动,实现了三个“融合”。
一是强化生涯教育与学校特色相融合。以学生生涯发展需求为依据,以测评和指导为辅助手段,各校开设了基于专业化(professional)、精确化(precise)、个性化(personal)的“3P”生涯通识课程,纳入学校总课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发展观。同时,各校根据学校实际,进行校本化课程开发,如某高中校在《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上,补充编写校本教材《知行合一的生涯指导手册》,开设的“生涯知远”课程,在各年级有梯度、有阶段地推进生涯体验、生涯探索、生涯指导。某初中校将“美育”课程、青春期课程融入生涯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规划人生目标。
二是强化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学科知识是学生在未来专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职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广泛开展与学科融合的生涯教育课例指导,在学科教学中融合生涯教育,让学生思考所学科目与职业生涯的联系,使学生由粗略到细致进行职业图景的描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其自身的生涯规划意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或专业领域。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解决“我是谁”“该如何成长”“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能为他人贡献什么”等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出适宜的选择。
三是强化生涯学习与体验相融合。对于学生而言,生涯规划的道理要接受不难,但如果没有亲自去体验,没有不断地去尝试,那些道理和意义也就无法真正融入他们的血液中。以体验活动为抓手,将生涯教育课程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STEM课程等进行整合,拓宽生涯教育空间。初中段制定“生涯探索航海日志手册”,通过就近参观,调查访问,职业体验日等,让学生对社会分工、职业角色、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等有初步的体验与认识;高中段制定“生涯探索星际之旅”,通过幸福列车游园会、职场模拟、大学游园会、生涯规划比赛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参与能力,使之能够具备真实的生涯抉择与管理能力。
三、融通“家校社”,构建生涯教育协同模式
在生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思考自己与社会、与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是核心关键。这种引导往往超越单纯的学校教育职能,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影响。主动打开学校“围墙”,统筹整合社会各类资源运用,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教育格局,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实现时空上密切衔接、积极互补。开展“家校互助∙服务行”活动,通过沙龙、讲座和咨询,帮助家长了解生涯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定期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走进课堂,介绍相关职业发展情况,实现互融共育。充分挖掘区域生涯教育课程资源,与高校、医院、法院和企业等协同建设市级职业体验基地,拍摄系列微课,将职业体验性和研究性自我探索实践,与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等课程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对当前各类职业,特别是前瞻性职业的悟性认识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在职业探索、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自主学习、自我认识和理性决策的发展。
为确保生涯教育课程顺利实施,同时,在组织管理、师资研训和平台建设三方面进行保障。
一是建立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完善市级生涯教育组织架构和有效运行机制,专门设立太仓市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强化生涯教育的研究、建设、指导、培训、服务功能;对实验校进行机构改革试点,将原有的各处室管理功能进行了重组,形成“六大中心”+“级部”管理模式,成立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具体负责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
二是培育了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组织区域骨干教师成立“领雁团队”、组建“研究共同体”,开展“青少年生涯辅导师”通识性培训和课堂浸润式实践,培育了“种子教师”350名。
三是完善了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市级生涯体验中心,开发配套课程,通过科技、人文区的体验,让学生学友体悟,学以致用。开发学生优势导航系统,通过学情调查和解读,及时了解师生在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的真实感知、内在需求及困惑并予以积极指导,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提供帮助,也为学校更好地开展生涯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以区域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为抓手,创新育人方式,将生涯教育的理念融入学校管理及目标预设之中,实现生涯教育与学校教育高度融合,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融入社会。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重点课题《指向区域推进学生发展指导的社会参与模式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