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背景下校本研修创新路径探索
黄东 卢丽芳
光谷为明实验学校 430000
一、传统困境剖析:校本研修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校本研修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 “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教育体系” 的要求,然而传统校本研修却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效能的发挥,亟待进行数字化转型。
1. 研修资源分散
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分布零散,缺乏统一整合机制。各学科组优秀教案、课件等资源分散在教师个人或部门,未形成共享平台,导致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从知识管理理论来看,教学资源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分散状态阻碍知识存储、传播和应用,难以构建有效的知识积累与共享生态。这不仅增加教师寻找和筛选资源的时间成本,影响教学效率,还使教师难以获取全面、优质资源,限制教学创新,进而降低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满意度。
2. 研修形式传统
常见的集中讲座、组内研讨等校本研修形式较为单一。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动力。集中式研修受时空限制大,难以契合教师个性化需求。例如,部分教师因教学任务冲突无法全程参与,错过关键内容;不同教师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不同,但研修内容往往 “一刀切”,无法满足差异化学习要求。从学习理论角度分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传统研修形式单的刺激方式难以引发教师积极反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传统研修形式无法充分满足教师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需求,导致理论知识向实际教学能力转化困难。
3. 评价方式单一
依据 2024 年教育部调研数据, 92% 的学校仍采用考勤 + 总结的粗放式评估方式。这种评价主要关注教师出勤和研修总结报告,忽视研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它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真实学习情况和研修效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存疑。此外,该评价方式缺乏激励性和导向性,难以激发教师研修热情和积极性,无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效指导和支持。教育评价理论强调评价应具备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传统评价方式违背这些原则,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质量提升。
二、理论架构阐释:“互联网 +n 校本研修的理论基石
在 “互联网 +′′ ” 的时代背景下,多种教育理论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创新路径的理论基础,为解决传统校本研修的困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其核心理论涵盖教育信息化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协作学习理论以及教育大数据理论。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框架。
教育信息化理论作为基石,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它为构建多元网络研修平台、实施 “双线三阶” 研修模式、开展网络协作教研以及数据驱动的校本研修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指导,是推动校本研修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
混合式学习理论将线上学习的灵活性和丰富资源与线下学习的真实互动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在 “双线三阶” 研修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线上预研、线下实践、云端反思三个阶段相互配合,发挥线上线下学习的各自优势,促进教师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知识管理理论贯穿于构建多元网络研修平台的资源融通环节。通过整合国家平台、区域云库与校本特色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与高效利用,遵循知识的收集、整理、共享与创新原则,打造三级资源生态体系,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促进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创新。
协作学习理论为开展网络协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无论是学科间协作教研打破学科壁垒,还是跨校协作教研实现教育智慧共享,都强调通过互动合作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在协作过程中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共同解决问题,推动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
教育大数据理论支撑着数据驱动的校本研修。通过收集教师研修数据,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深度挖掘,实现对教师教研状态的全面洞察和精准研修决策。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创新策略探索:“互联网 +” 背景下校本研修
(一)多元资源融合:三级生态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创新应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构建 “国家平台 —校本资源 — 生成性资源” 三级生态体系,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适配与动态更新。
1. 国家平台资源标准化筑基
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区域云库等权威资源,建立标准化资源池。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资源转化中枢的角色,依据教师需求进行智能化筛选与匹配。
精准推送基础资源:针对新教师,自动推送教学设计模板、课堂管理技巧等基础资源,帮助新教师快速熟悉教学流程,掌握基本教学技能。
定向提供高阶内容:为资深教师定向提供跨学科融合案例、前沿研究成果等高阶内容,满足他们对教学创新和专业提升的需求。
优化推荐策略:借助数据算法分析教师使用偏好,动态优化推荐策略,使国家级资源能够深度融入校本实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适配性。
2. 校本资源特色化创生
立足学校实际,构建 “采编研用” 一体化资源开发机制
整合多元资源建库:一方面,整合校内名师课件、学生作品及校外优质公开课,按学科、年级建立分类资源库,将各类优质资源进行系统整理,方便教师查找和使用。
本土化改造资源: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团队对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例如,将数学资源按本校教学进度重组为 “数与运算”“空间思维” 等主题包,使通用资源转化为更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校本化教学工具,提升教学资源与本校教学的契合度。
3. 生成性资源动态化更新
建立教师资源创生激励机制,推动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资源的沉淀与共享。
资源转化与沉淀:例如科学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校园植物问题转化为《植物观察手册》,数学教研组通过迭代 “思维游戏资源包” 形成 12 个课例。这些都是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生动体现。
智能关联与优化:这些动态资源经平台智能抓取后,自动关联相关教学模块,并通过教师协作网络持续优化。数据显示,教师原创资源使用率每提升 10% ,跨学科备课频次相应增加 15% ,形成 “资源更新 — 教学创新 — 专业成长” 的螺旋上升通道,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成长。
三级资源体系通过标准化筑基、特色化创生、动态化更新,既保障教育资源的规范性与丰富性,又激发校本创新活力。当国家级资源的广度、校本资源的深度与生成性资源的鲜度形成合力,便能构建起支撑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新生态。
(二)混合研修模式:“双线三阶” 研修的实践与效能
“双线” 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三阶” 涵盖线上预研、线下实践、云端反思三个阶段。这一模式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将线上学习的灵活性和丰富资源与线下学习的真实互动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双线”:线上研修具时空灵活性与资源丰富性优势,教师可随时随地获取海量学习资源,参与在线讨论交流,拓宽学习渠道;线下研修侧重面对面互动交流、实践操作与情感沟通,让教师在真实场景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两者有机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效应。
“三阶”:线上预研阶段,教师借助平台资源自主学习,初步掌握教学理论与技能,为后续实践奠基;线下实践环节,教师将线上所学运用于实际教学,通过观摩优秀教学案例、参与研讨活动等,深化对教学理论与技能的理解;云端反思阶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并分析教学过程,促进自身反思与专业成长。“双线三阶” 研修模式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有效拓展教师研修深度与广度。
以语文教研组组织的古诗词教学研修项目为例,线上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名师示范课,参与在线讲座与研讨,分享心得、交流疑问;线下开展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相互听课、评课,总结教学经验。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教学,显著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三)数据驱动决策:基于数据的校本研修评价与应用
在 “互联网 +” 时代,借助互联网数据了解教师研修过程并进行综合评价,能精准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主要可从数据收集、分析及评价应用这几个关键环节着手:
1. 多维度收集研修数据
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全方位采集教师研修数据。记录教师观看教学视频、研读学术论文的时长,了解其学习投入度 ;统计参与线上研讨、交流活动的频率,判断教研活跃度;关注发表观点的数量与质量,衡量其思考深度与创新能力。还可收集教师参与课程学习的完成进度、作业提交情况等数据,从多维度呈现研修过程。
2. 深入分析数据洞察问题
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比不同教师的学习时长和参与频率,分析学习积极性差异;剖析教师观点内容,识别其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结合教师的学科背景、教龄等因素,探究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精准定位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将学习时长、研讨参与度、观点质量、课程完成情况等关键数据维度纳入评价体系,赋予相应权重,全面、科学地衡量教师研修表现。同时,考虑教师在研修中的合作能力、资源分享情况等,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潜力。
4. 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肯定优势,指出不足,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个性化发展规划。学校可依据评价结果调整研修计划、优化课程设置、组织专项培训,满足教师多样化需求,推动教师不断提升教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四、结论与展望:“互联网 +′′ 校本研修的未来走向
研究表明,多元资源融合形成的三级生态体系,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双线三阶” 混合研修模式有效整合线上线下优势,拓展了研修深度与广度;数据驱动的校本研修评价体系,则为精准决策提供依据,有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展望未来,“互联网 +* ” 校本研修将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将深度融入校本研修。例如,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能辅导、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利用虚拟现实创建沉浸式教学实践场景,提升研修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校本研修需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强化跨学科、国际化等领域的研修内容。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需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确保教师与学生数据安全;技术应用的不均衡性可能加剧区域教育差距,需加强技术普及与培训,促进教育公平;教师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与支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为应对这些挑战,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与技术企业应协同合作。学校要积极探索新技术与校本研修的融合模式,加强教师培训;教育管理部门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区域间研修资源共享;技术企业要研发更贴合校本研修需求的工具与平台,降低技术使用门槛。通过多方努力,持续优化 “互联网 +′′ 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伟 . 数字技术赋能下数智化研修的实践探索 [J]. 陶行知学刊 , 2024, (04):
109-112.2. 冯虎. 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校本研修路径构建与实施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4, (36): 74-77.3. 曹丽秋 . “读—教—研—写一致性”校本研修的意蕴、框架与实施 [J]. 学校
管理 , 2024, (05): 39-43.4. 谭文明 , 李珂 , 迟淑玲 . 基于标准的区域校本研修阶段性评估:经验、问题与
对策 [J/OL]. 中小学教师培训 , 1-14[2025-01-22].5. 杨宏 . 从研“教”到研“评”: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学科评价素养校本研修
创新实践 [J]. 中国教师 , 2024, (12): 26-29.6. 鲍赫 , 袁新友 , 王菊芬 . 四级校本研修体系整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河南
省长葛市整县推进校本研修项目为例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40 (12): 15-
17.7. 工作场域中的教师学习:中小学校本研修环境质量与评估 [J]. 上海教育科研,
2024, (12): 2.课题名称“互联网 +′′ ”背景下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 :2023ZA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