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外语教学法听说法和交际法在中国的研究

作者

黄如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市 201620

一. 引言

语言教学法作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的核心理论,其演变与发展始终紧密贴合不同时代的教育需求与社会背景。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教学法流派不断迭代,其中听说法与交际法凭借对语言习得规律的深刻探索,纷纷被介绍入我国,并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探寻听说法与交际法在中国的影响与研究,并从中得出启示。

二. 听说法和交际法在中国

1. 听说法

听说法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最初主要用于训练军事人员,目的是让他们会说外语,而不是会语法。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们学习语言是通过对大脑的刺激而养成习惯的过程,一种“刺激 - 反应 - 强化”的过程。而结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高度结构化的体系,将语言按照语法形式结构切分,而不是按照内容意义。因此,语言学习最重要的便是对一项一项语法结构的“句型操练”。

在此理论下形成的教学法将口语训练放在第一位,强调模仿语料的真实性,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形式进行操练,大量使用视听设备和语言实验室进行辅助。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语感,并自己发现结构规则,从而形成语言能力。

六十年代,听说法在美国盛行,也因此传入了中国。1965 年前后,有部分教师开始将听说法引进外语课堂,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了实验初步结果。如 1966 年《我们对听说教学法的初步试验》中,河北大学外语系教学小组表示,在将听说法引入一年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爱说敢说,还出现了主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学习效果好 [1]。后来,国外的听说法教材如《新概念英语》得到了引进和采用。1978 年起,全国广泛实验听说法,也引入了新教材。彭唯一、夏政 在中学试验五年后,发文写道,听说法仅在几个学生上起作用,并不能解决当时英语教学上两极分化的问题,学生也没有培养起系统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极不符合中国的教学情况。“听说入手,四会并进,突出阅读”才是目前符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方法。还有学者认为,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听说法尤其适合初一、初二年级的初学者 [3]。可见,听说法在引入使用后的几年中,学者们对其是否适合中国外语课堂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纵观全局,它“尚未取得支配地位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4]。当然,这也与当时缺乏语言环境、班级编制过大、师资匮乏等原因有关。

此后,对听说法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家纷纷开始探寻听说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比如朱昱 认为,随着大学英语四级中听力与口语比重的增加,听说法有益于提高同学的听说能力。杨屏[6] 认为,听说法启发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此外,随着同样注重口语的交际法的引入,出现了两者的对比研究。

近几年来,听说法被广泛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和各国汉语教学中,相关研究占比达百分之二十 [7]。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发达更有益于听说法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综合所述,听说法在中国更适合于初学者或口语课程,若是在外语教学课堂上只使用听说法这一种教学法,其弊端则会比较明显地凸显出来。相比较而言,学者们更倾向于将听说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从而达到多元化的教学效果。

2. 交际法

交际法是以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最早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核心概念,他认为交际并不只是机械地交换语言符号。也就是说,人们对语言的掌握不仅包括他们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应包括他们能否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德国语言学家 Wunderlich 根据语用学的概念提出,说话人根据交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话语使得交流顺利进行便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交际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各国交流逐渐频繁,人们意识到了国际交流的重要性。由于当时的听说法与忽视了对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英国的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以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交际法就此诞生。外语课堂不再从教学材料出发,而是以学生的为主体,选取切合学生的主题和交际情景,让学生通过交际活动掌握外语。交际法的课堂还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移情,不再注重句型的操练,而在于内容与意义的传达,且允许在口语练习中发生错误。

由于国际交往的增加,交际法兴起之际,便被介绍到了国内。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外语教学界主要对交际法的概念、理论基础、教学原则、教学过程、课程大纲以及交际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异同等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述,如有胡文仲[8](1982)、李英男[9](1984)、金国芬[10](1985)等人。这表明,教学法逐渐被我国接受并用于实践。许多院校开展了交际法的试验并编写了一套相关教材投入使用。此外,交际法还时常运用于特殊通途英语(ESP)教学之中,如科技英语,目的是在短期内掌握该领域英语的特点。

90 年代,学者们在经过对交际法的考察后,出现了一些质疑,如《交际能力能够传授吗》(1992)、《关于交际法的几点思考》(1994)、《教师的困惑——对交际法的质疑》(1996)等文章开始涌现。

史宝辉在其发表的文章《交际式语言教学二十五年》(1997)中提到, “全面施行交际式语言教学尚有一定困难”,他提倡广义的交际式语言教学,即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在实验交际法教学后采集了大量的数据,详细撰写了实验结果及心得,为外语教学界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李予军在2001 年发表的文章《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中将交际法的研究总结分为三个时期:7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80 年代中后期以及90 年代。

21 世纪以来,知网上研究交际法的硕博论文数量激涨,六百多篇硕博论文均是在 2000 年后发表。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对交际法在小学、中学、大学,及其在听说、口语、语法等方面的教学应用研究。可见,各大高校开始重视交际教学法在各个层面的应用及研究。代欣[ ](2008)、栾文文(2018)等人则进行了实证研究,用真实的案例论述交际法的可行性,并都提出了实施策略与反思启示,为我国进一步的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交际法自引进之初曾受到了极大的轰动,甚至外语界开始抛弃传统教学法,但随着研究趋于理性,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交际法提出了质疑。学者们呼吁进行更多的实践及创新性研究,以便进一步推动教学进步。此后,新时代的研究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探讨了交际法在不同课堂中的实践可行性,使得交际法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对于这两种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并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很难说到底哪一种教学法最好,因为每一种教学法都会呈现出相应的利弊。其次,新出现的教学法也不一定就更好,我们不应接受了一种新方法而全盘否定旧方法。所谓实践出真知,笔者认为,我们对外语教学法的运用仍需要继续探索和推进,多进行创新性实践方能使得外语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我 们 对 听 说 教 学 法 的 初 步 试 验 [J]. 外 语 教 学 与 研究 ,1966(02):30-33.

[2] 彭唯一 , 夏政 . 中学英语教学纵横谈——试评倡导和试行了五年的“听说法”[J]. 外语教学 ,1983(03):66-71.

[3] 陈文玉 . 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听说法的体会 [J]. 海南师院学报 ,1993(01):127-128.

[4] 徐伯华. 浅谈“听说法”及其对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影响[J].盐城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987(04):115-117.

[5] 朱昱 . 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关于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听说能力的考核 [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40-42.

[6] 杨屏 . 英语听说法应用小议 [J]. 怀化师专学报 ,2001(03):90-91.

[7] 张敏 . 听说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反思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40(01):130-140.

[8] 胡文仲 . 交际教学法初探 [J]. 外国语 ( 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2(05):17-24.

[9] 李英男 . 基础课教学的交际法原则及其运用 [J]. 中国俄语教学 ,1984(01):8-12.

[10] 国 芬 . 交 际 能 力 和 交 际 法 [J]. 外 语 教 学 与 研究 ,1985(01):40-43.

[11] 李瑛 , 吴长镛 . 交际法得失论——华东师大英语系交际教学法实验的调查报告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11):24-26.

[12] 李予军 . 交际法研究在中国 : 问题与思考 [J]. 外语界 ,2001(02):13-19.

[13] 代欣 . 论交际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 [D]. 西南大学 ,2008.

[14] 栾文文 .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沈阳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