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项目施工中的生态影响与修复技术分析
田仲兰
甘肃省积石山县水管所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水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水资源匮乏的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在我们国家,防洪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近年来,也开始加大投入成本来改善防洪水利工程。然而,在推动水利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生态破坏问题频发,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日趋严重。当下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在保障水利功能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亟须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水利施工中的典型生态干扰表现
在实际的水利项目施工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是系统性的,涉及水体、土壤、生物群落等多个要素。尤其在大型水库、堤坝或水渠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工程的稳定性和调水能力,往往需要大规模改变自然地貌,削坡填谷或截断原有水系,从而导致局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受干扰。例如,水体流速的变化会影响鱼类洄游路径与产卵习性,湿地水位下降则可能导致水生植物的退化,进一步破坏生物多样性。这些生态影响有时不是即时可见,而是长期积累后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尤其是在缺乏系统评估和科学干预的前提下更为严重,表现出滞后性和隐蔽性。
在部分水利项目中,还存在施工废水直排、建材堆放无序等行为,加剧了对水体及周边环境的污染负担。尤其是在山地、丘陵等生态敏感区域,过度开发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与植被破坏,继而引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对人居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水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水资源匮乏的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而这些水利工程如果未同步配套生态保护措施,其潜在负面效应将持续累积,对生态系统稳定构成挑战,甚至可能导致局部生态功能退化,生态服务能力下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
二、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与分类策略
面对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干扰,生态修复工作需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首先,应从整体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兼顾水域、岸线与陆地生态的相互作用,避免片面追求绿化或美观而忽视生态系统功能重建。其次,应基于区域地质、水文、生物群落等本底条件,设计契合本地生态逻辑的修复模式,采用原生物种、自然材料,避免引发外来种扩散等次生问题。此外,修复工程要强调阶段性与可持续性,分步骤推进,动态监测与调整,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修复技术方面,常见的有生态护坡、湿地重建、水体清淤、生物滤池、植被恢复等。例如,采用块石与植被结合的护岸方式,不仅可增强河岸稳定性,还可提供生物栖息空间。又如,在水库蓄水区通过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可以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质。在山区水利施工区,可利用等高种植、生态堤防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水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水资源匮乏的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面对日益增长的工程需求,生态修复更应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确保“工程效益”与“生态价值”协同提升。
三、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路径与典型实践
在水利工程生态修复中,技术手段的选取至关重要。当前,生态护岸与岸带生态重建技术在众多项目中取得较好成效。通过采用混合材料铺设、水力植草、生态格网等措施,可以在保障结构强度的同时恢复岸线绿化,形成植物、水体与地形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此外,针对水体污染问题,广泛应用的人工浮床、生物滤池和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已在多个流域治理项目中发挥显著效果,有效降低氮磷浓度,促进水质达标。
生物多样性恢复方面,近年来一些工程开始引入“生态补偿区”理念,即通过恢复湿地、增设鱼道或迁地保护等方式,弥补施工带来的生物损失。在我们国家,防洪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近年来,也开始加大投入成本来改善防洪水利工程。因此在防洪系统建设过程中,许多地方通过构建“生态堤坝”与“滞洪湿地”组合系统,不仅提升了防洪能力,也实现了洪水调蓄与生态功能协调。此外,部分地区探索将 BIM 技术与生态修复数据融合,实现对修复过程的模拟与评估,提高了工程的智能化水平和可控性。这些实践案例表明,生态修复技术已从传统经验导向迈向数据驱动、系统集成的新阶段。
四、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与长效机制构建
生态修复并非“一次性工程”,其长期成效依赖于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当前,越来越多水利项目开始建立生态修复的多指标评价体系,从植物恢复率、水质指标、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进行动态跟踪。这不仅可以验证修复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也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和技术储备。部分先进地区已开始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即对因水利项目影响而受损的生态系统提供补偿性投入,推动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平衡,有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修复还需融入法治体系与制度建设之中。如在水利工程的环评制度中明确生态评估专章、施工审批中纳入生态修复预案审核、竣工验收中设置生态恢复专项验收内容等,均有助于形成“建设—保护—修复—再利用”的闭环式生态治理模式。此外,加强公众参与与科普教育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保障,提升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能力,能够有效监督和推动生态工程的落地。未来还应探索数字化监管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建模等,以提升修复成效评估的实时性与精度。只有在制度、技术与公众三方面形成合力,水利项目的生态修复才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结论
水利工程的建设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其生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引入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构建完善的评估与制度机制,可在保障水利功能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生态优先的理念应贯穿水利项目全生命周期,推动水利工程真正走上绿色化、生态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是水利建设与生态修复融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 严方婷 .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3):33.
[2] 李易达 .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需要注意问题及创新对策探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8,46(06):240-242.
[3] 闫晨希, 郝建朋. 浅谈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绿色环保建材 ,2018,(02):217.
[4] 骆顺强 .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领域中生态抗洪护坡技术的应用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