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在大班幼儿习惯培养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邓文倩
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公车中心幼儿园 538004
幼儿大班阶段,绘本依靠其丰富的故事内容和情感表达,给幼儿给予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机会,有益于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和自律意识的培养。把绘本阅读同习惯养成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可以改善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幼儿的行为自觉性,形成系统的教育支撑体系。
一、绘本阅读在幼儿习惯培养中的教育基础
(一) 绘本内容选择与教育目标的契合标准
绘本阅读在幼儿习惯养成中的实践应用,要依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联系教育目的来科学挑选绘本。所选绘本应当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出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行为场景,助力幼儿形成行为与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图文设计方面,既要重视形象性以提升吸引力,也要顾及趣味性以引发情感共鸣,进而促使幼儿领悟规则并模仿对应行为。内容编排务必契合大班幼儿的语言认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性,不能采用过于抽象或者繁杂的表达方式。情节设计可以适当地加入矛盾冲突和转折之处,从而唤起幼儿对行为选择及其后果的深入思索,而且要融入积极情感要素,推动幼儿开展自我情绪管理和社交交往。
(二) 幼儿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与发展特性
幼儿期是行为模式塑造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模仿性强、情绪起伏较大以及初步规则意识的萌芽上。从认知角度来说,大班幼儿虽能对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做出初步判断,但自我调控能力尚在成长之中,仍需外部引导及情境支撑来促进完善。就情绪管理而言,虽然此阶段的幼儿情感表达比较丰富,但是情绪调节机制尚不健全,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左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传染效应和依赖倾向。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大多依靠直观感受和经验类推来做决定,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反思,所以教育实践当中要重视营造具体情境,利用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规范的认识,从而提高行为预见性。
(三) 绘本阅读影响幼儿内在行为调控的机制研究
绘本阅读对幼儿习惯培养的重要之处主要在于其独有的环境营造和情感联结作用,这些因素可以间接推动幼儿行为自控能力的发展。绘本凭借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拟人化的角色设定,促使幼儿在阅读时发生身份变化,在角色体验中感知行为选择的可能后果。图文并茂且多感官融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益于幼儿迅速吸收信息并留下长久记忆,这为幼儿后续的行为模仿给予认知支撑。故事中的冲突及解决路径给幼儿赋予了行为参照样本,助其领悟“善恶”“正误”等伦理概念,并渐渐塑造起初步的价值评判体系。反复阅读又加深了这个进程,使得幼儿在现实情形里更容易唤起角色经验来调整自身情绪和行为,进而改善自我管理效能。
(一) 绘本主题下生活习惯培养的教学设计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要抓住其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选取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主题的绘本,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绘本中的内容应包含洗手、用餐、穿衣、作息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也要体现习惯养成时遇到的困难和突破,从而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推动对自我认知的深入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注意故事里人物所做的行为选择以及产生的结果,促使联系自身的经历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比较。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或者实践操作的活动,比如“我来当主角”,借此让幼儿完成从知识到实际运用的转变过程。
(二) 角色引导助力规则意识与社会行为规范的形成
绘本里的角色形象常常有着较为明显性格特点与行为模式,成为幼儿认识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的重要媒介。通过角色在集体互动、规则执行、情绪调整以及同伴交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引领幼儿关注并剖析角色遵守或者违背规则的情形及其结果,在叙述进程中渐渐培养其规则观念。于阅读环节,教师应当着重探寻角色行为同现实生活的关联之处,促使幼儿表达自身看法,利用小组讨论或者投票表决等办法评判角色行为是否合理,以此推动其渐渐发展起道德评判能力和责任感。在之后的延伸活动当中,可安排“角色扮演”或者“情境模仿”之类的活动,让幼儿以特定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来,加深其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程度。
(三) 互动阅读促进专注力与学习习惯的稳定性提升
绘本阅读活动里开展的科学互动设计,对于提升幼儿注意力稳定度与学习持久性有着明显的推进效果,给优良学习习惯的形成给予了关键支持。在绘本教学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凭借“边读边问”、情节预测以及角色扮演之类的办法来唤起幼儿的兴趣,促使关注文本的发展走向,而且在各个部分插入任务推动机制,细致观察、语言复述或者结构分析等具体操作,以此延长幼儿的专注时间并加深参与感。经过有条不紊地轮流发言、分组讨论、倾听同伴成果展示之类的方式,慢慢养成幼儿的课堂行为准则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师要留意幼儿在绘本阅读期间产生的坐姿、握书姿势、注意力分配等行为特征,利用精心安排的阅读活动架构,引领幼儿慢慢养成规范的阅读习惯。通过多次重复性阅读练习,幼儿会持续加深对绘本内容的体会程度,从而改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结构剖析水平以及持续投入学习的兴趣。这种专注、细致且及时反馈的学习方式,对幼儿顺利踏入小学阶段有着关键的支撑意义。
(四) 家园共育机制整合与习惯培养连续性增强
要改善绘本阅读教育成果,关键是要创建起幼儿园和家庭协同发展的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园共育模式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亲子阅读记录表以及在线互动平台,把符合教学目的的绘本资源、相关活动计划推送给家长,促使延续园所给予的阅读引导工作。在亲子共读环节里,家长应当仔细剖析故事人物的行为动机,传达深层次的情感价值,通过开放性提问和情境化解读来加强幼儿的理解能力。幼儿园可以定时举办绘本专题研讨会或者家长培训活动,表现幼儿在校期间的种种表现情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行为特征,从而激起家长参与的热情,引领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到了评价阶段,教师就要针对幼儿在园内外的阅读行为展开系统化的记录,再融合家长给予的反馈制订出个性化的改良方案,保证干预措施具有持续性且具备针对性。
结束语
绘本阅读属于融合情感联系和培育意义的教学方法,在推动大班幼儿习惯形成时有着明显优点。凭借恰当选择符合年龄特征的读物,营造场景化学习境地并且实行个体化的引导策略,既能促使幼儿认识到良好行为准则并愿意遵从执行,又可优化平日行为把控的自觉度与长期性效果。日后要继续优化绘本相关资料供应体系,进一步改进家校合作教化机制,还要营造各种支援网络,把绘本塑造成为贯串习惯养成全部环节的重点器材。
参考文献:
[1] 王莹莹 . 绘本阅读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J]. 科学咨询 ,2022,(04):115-117.
[2] 徐晓燕 . 借助绘本阅读,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J].教育界,2023,45(31):34-38.
[3] 林全霞. 基于幼儿视角的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研究[J]. 教师,2023,45(3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