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
陈培英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蜀相》,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精准把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深刻体会其丰富内涵。
透彻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意象,切实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合作交流与思维能力。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紧密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以及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感。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诸葛亮的形象以及杜甫对他的情感。
透彻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的精妙运用。
(二)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杜甫借凭吊诸葛亮所抒发的个人身世之感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成都武侯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诸葛亮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师总结并引出杜甫的《蜀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千古传颂的英雄人物。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写诗赞美他,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杜甫笔下的诸葛亮以及他所蕴含的深沉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 与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杜甫的生平经历,重点提及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以及一生壮志未酬、漂泊困苦的境遇,如困守长安十年的艰难、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等。
2. 介绍《蜀相》的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目睹国势艰危,自己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游览了成都武侯祠,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蜀相》 。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感受诗歌的整体韵律和情感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推荐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从读音、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朗读。
4. 全班齐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整体印象。
(四)理解诗意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2. 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3. 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
“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追寻之意,强调了寻找的主动性和迫切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自”表明碧草独自呈现春色,无人欣赏;“空”表示黄鹂徒然发出好音,无人倾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频烦”突出刘备求贤的急切与诚恳;“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危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指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未捷”表示未能成功,“身先死”点明诸葛亮的离世。
4.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整体思路:
首联以设问的形式,点明寻找丞相祠堂的地点;颔联描绘祠堂的环境,借景抒情;颈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绩;尾联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和敬仰之情。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1. 思考探究问题: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丞相祠堂?(参考答案:诗人对诸葛亮充满敬仰,渴望在祠堂中缅怀他的功绩,同时借凭吊诸葛亮抒发自己的情感。)
颔联中“自”和“空”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自”和“空”两个字,将祠堂的寂静和无人问津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诸葛亮无人赏识的感慨。)
颈联高度赞美了诸葛亮的功绩,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蕴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和钦佩之情,同时也借诸葛亮的才能和功绩,对比自己的壮志未酬,表达了内心的失落和无奈。)
尾联中的“英雄”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泪满襟”?(参考答案:“英雄”既指诸葛亮,也包括像诗人一样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诗人为诸葛亮壮志未酬而惋惜落泪,也为自己和无数英雄的命运而感伤,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2.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六)艺术特色赏析
1. 思考探究:“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并补充讲解:
情景交融:颔联中描绘的祠堂景色,本是充满生机的乐景,但“自”和“空”两个字,却让乐景蕴含了哀情,烘托出祠堂的冷清和诗人内心的寂寞、失落。
用典:颈联运用了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辅佐两朝君主的典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绩,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设问:首联以设问的方式开篇,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同时点明了丞相祠堂的位置。
(七)拓展延伸
1. 比较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2. 引导学生从对诸葛亮的评价、抒发的情感、运用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分享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八)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循着杜甫的笔触,走进武侯祠。杜甫笔下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忠贞不渝,正是他一生追慕的理想。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痛惜,更藏着杜甫报国无门的深沉悲叹,两位相隔千年的英雄,在此刻实现了命运与情怀的共鸣。
(九)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蜀相》,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2.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结合历史资料和诗歌内容,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和评价。
五、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首联:寻祠堂——敬仰、急切颔联:景——自、空——寂寞、感慨 情景交融颈联:诸葛亮功绩——敬仰、赞美 用典尾联:惋惜、悲痛——忧国忧民、壮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