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拓展

作者

徐紫潇 徐兴所

1.云南大学 2022 级在校生本科 655000 2.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2.高级工艺美术师 2.云南省雕塑艺术家

一、引言

传统绘画与雕塑同属造型艺术,前者以笔墨色彩构二维形象,后者凭石材金属塑三维形态,却在美学追求上同源,均以“意境”为最高境界[1]。历经魏晋至近现代发展,绘画美学已形成完整意境营造体系。当代部分雕塑陷“重形轻神”困境,而绘画意境理念能为其注入精神内核,推动传统美学与雕塑融合,既是传承文化,更是雕塑艺术扎根本土、构建自主话语体系的必然选择,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要求。

二、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意境营造的核心内涵

传统绘画美学的“意境”,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审美空间,其核心可归为“虚实结合”“留白写意”“笔墨精神”,为雕塑创作提供了可转化的美学范式,契合传统艺术当代传承需求。

(一)虚实结合:空间的相生相济

传统绘画意境营造以“虚实”为根基,其理论源自老子“有无相生”哲学。画中“实”为山石、树木等具象刻画,“虚”指空白、云雾等留白区域,二者相互依存[2]。元代倪瓒《六君子图》以下方枯树山石为实、上方留白为虚,借实引虚生联想,让二维画面显三维纵深感,这一范式为传统美学当代转化提供重要支撑。

(二)留白写意:形象的取舍与精神的凸显

“留白”是绘画意境营造的关键手法,通过有意留空白、少作刻画以“少”胜“多”,引导观众想象补全画面;“写意”则重精神传递轻细节逼真,追求“得意忘形”。明代徐渭《墨葡萄图》以淡墨点染果实、左侧留白题诗,融形神于一体,这一范式为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化应用提供思路。

(三)笔墨精神:材质的情感与文化的承载

“笔墨”是传统绘画的核心语言,兼具技法属性与精神内涵——“笔”显线条力度节奏,“墨”呈色彩浓淡干湿,二者融合成“笔墨精神”[3]。黄宾虹山水画以“积墨法”传民族性格,齐白石《虾》凭简笔淡墨显生机,这一精神让绘画成为艺术家精神与文化的载体,为传统美学当代转化提供内核支撑。

三、传统绘画美学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路径——以意境营造为例

雕塑作为三维实体艺术,可通过转化传统绘画美学中“虚实结合”“留白写意”“笔墨精神”三大核心理念,将二维绘画意境转化为三维空间意境。下文结合具体创作案例,具体分析其应用路径,为传统美学与雕塑创作的融合提供实践参考,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造型艺术领域的传承发展。

(一)虚实结合的转化:实体与空间的互动

传统绘画的“虚实”理念在雕塑创作中,转化为实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实”即雕塑由石材、金属等材质构成的具象部分,“虚”则是实体间的空隙及实体与周边环境形成的空间,二者相互作用方可营造意境。傅天仇创作的青铜雕塑《杜甫像》是典型实践:人物身体与面部以写实兼写意手法塑造(实),细腻传递“忧国忧民”神态;衣袍处通过大面积镂空与线条拉伸形成空隙(虚),光线穿透时投射流动阴影,既显衣袍质感、拓展空间感,更让观众体悟诗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漂泊心境,为传统美学与雕塑融合提供鲜活范例,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要求。

(二)留白写意的转化:造型的取舍与精神的聚焦

绘画“留白写意”在雕塑中体现为造型取舍,即舍弃非核心细节、简化形态,仅保留能凸显精神气质的关键特征,以此聚焦表达内核。这种转化不追求具象完整,而是通过“减形存神”让雕塑突破形态局限,传递深层文化意涵,为传统美学在当代雕塑中的活化应用提供路径,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

(三)笔墨精神的转化:材质与肌理的情感表达

绘画“笔墨精神”在雕塑中,通过材质选择与肌理处理实现转化,以此传递艺术家情感与文化精神。吴为山《睡童》以大理石为材,白色肌理显“淡墨”清雅,表面光滑呼应“中锋用笔”沉稳;轮廓线条借“行书”韵律,柔中带劲,让作品兼具笔墨灵动与雕塑厚重,传递“纯真无邪”情感,为传统美学当代转化提供实践样本,契合文化传承需求。

四、传统绘画美学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拓展方向

当前材料技术发展与艺术观念更新下,传统绘画美学在当代雕塑中已突破形式模仿,从材料、技术、观念三维拓展,让意境营造更具当代性与创新性,契合传统艺术创造性发展需求。

(一)材料拓展:从传统材质到跨界材料

传统雕塑常用石材、青铜、木材等材质,当代雕塑则突破这一局限,引入玻璃、塑料、光影、声音等跨界材料,创新表达传统绘画美学。林岗《山水》系列以玻璃为材,切割成不规则片状模仿绘画“笔”,叠加不同颜色模仿“墨”,光线穿透形成流动光影画面,既存山水画“虚实相生”意境,又添动态与现代感,为传统美学当代转化提供材料创新思路,契合文化活化需求。

(二)技术拓展:从手工雕刻到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发展为传统绘画美学融入雕塑提供新路径,3D 建模、VR、AR 等技术可推动雕塑意境向动态化、互动化转型。借助这些技术,既能将绘画中“实”的景物转化为三维模型,又能构建对应“虚”的虚拟空间,让观众从意境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提升沉浸感,为传统美学当代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契合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

(三)观念拓展:从文化再现到当代批判

传统雕塑运用绘画美学多停留在文化再现层面,当代雕塑则突破这一局限,以传统美学理念为载体,对当代社会问题展开批判与反思,推动意境营造向观念化延伸。这种拓展让雕塑不仅承载传统文化内涵,更具备当代批判意识,使传统美学在回应现实议题中焕发新活力,为传统艺术与当代语境的深度融合提供思路,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要求。

五、结语

传统绘画美学的意境营造,为雕塑创作提供了美学资源与精神内核,经虚实、留白、笔墨的转化,可实现二维意境到三维意境的跨越,赋予雕塑文化内涵与情感温度。当代可借材料、技术、观念拓展创新,但需以传统为核心,避免形式主义;未来创作者需深挖传统内涵,结合当代实践,创作出具中国特质的雕塑,让中国雕塑在世界艺术中彰显特色,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铭. 浅论雕塑创作中的意境与心境[J]. 现代交际,2016(17):103-104.

[2] 孟 现 思 . 论 中 国 画 与 雕 塑 在 意 境 中 的 审 美 融 合 [J]. 新 西 部 ( 理 论版),2013(12):111+90.

[3]刘辉.浅谈中国画的意境在雕塑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02):203.

作者简介:徐紫潇,汉族,2004 年 4 月生, 2022 级在校生本科。专业:艺术与设计学院绘画专业。

第二作者:徐兴所,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雕塑艺术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业技能评价质量质督导员,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副会长,2025 全球同拍中国年阳光工匠大使,景颇族文化传播大使,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英才育才文化名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云南闳云文艺创作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