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互联网 +′′ 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创新模式

作者

陈杰成

云南机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与复杂度不断提高。然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严重威胁。传统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信息传递滞后、管理手段单一、监管力度不足等,难以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互联网 +′′ 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是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传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传递不畅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施工现场的安全信息主要靠人工记录与传递。信息从施工一线到管理层,多层传递,易出现失真、延迟等现象。又比如施工人员发现安全隐患,先报班组长,班组长再向上级管理人员汇报,这一过程可能造成隐患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管理手段单一

传统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培训等手段。这些手段不具备实时性与动态性,不能对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不间断的监控。如:安全检查一般分阶段进行,检查间隔期间的隐患难以发现;安全教育培训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培训效果难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提高有限。

(三)监管难度大

建筑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作业环境复杂等特点使得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监管。管理人员无法实时掌握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对违规操作和安全隐患的发现与处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三、“ 互联网 +′′ 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越性

(一)实现信息实时共享

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施工现场各类安全信息实时采集上传到云端,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让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监理单位等各方主体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电脑等随时获得施工现场的安全信息,打破信息壁垒,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准确性。

(二)提供智能化管理手段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例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以及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海量安全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的视频图像进行识别,自动检测违规操作行为,及时发出预警。

(三)加强全过程监管

“ 互联网 +′′ 模式能够实现对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监管。从施工准备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对施工方案制定、人员培训、材料设备进场、施工过程操作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

四、“ 互联网 +′′ 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物联网的施工现场实时监控系统

在施工现场部署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温湿度传感器以15 分钟为间隔,采集施工现场环境温湿度数据;气体传感器实时监测甲烷、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分别对建筑结构关键部位的位移变化与承载压力进行动态监测。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 5G 或 LoRa 无线网络,以每秒 10 次的频率传输至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配置数据处理服务器,对接收的数据进行清洗、分类与存储。管理人员通过浏览器登录监控平台,平台采用 B/S 架构,可实时查看施工现场的各项数据。当某区域有害气体浓度超过设定阈值 20% ,或建筑结构位移变化速率达到 时,系统自动向管理人员手机发送预警短信,并在监控平台界面高亮显示异常数据及对应位置。

(二)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平台

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集成施工现场人员考勤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及安全检查记录数据库。平台采用Hadoop 分布式存储架构,每日处理数据量达 10TB 。运用 Python 编写的数据分析算法,对人员操作习惯、设备故障记录、环境参数变化等数据进行挖掘。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该模型经10 万条历史安全数据训练,预测准确率达 85‰ 。当模型预测某施工区域未来24 小时发生安全事故概率超过 30% 时,系统自动生成预警报告,报告包含风险等级、可能事故类型及详细应对措施,通过邮件和平台站内信同步发送给项目经理、安全主管等相关人员。

(三)人工智能辅助的违规行为识别与管理系统

部署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系统,采用YOLOv5 算法对施工现场监控视频进行处理。系统以每秒30 帧的速度对视频画面进行分析,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违规使用脚手架等12 类违规行为。当检测到违规行为时,系统触发语音播报模块,向违规区域播放“ 请立即停止违规操作” 提示音。同时,违规行为的时间、地点、类型等信息自动录入数据库,生成违规记录单。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后台可按日期、人员、违规类型等条件检索违规记录,系统还能对违规行为进行月度统计分析,生成柱状图和折线图,直观展示违规高发时段和区域,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移动互联网支持的安全管理协同平台

开发基于 Android 和 iOS 系统的安全管理 APP,采用 RESTful API 实现与后端服务器的数据交互。施工人员打开 APP,通过拍照、录像功能上传安全隐患,填写隐患描述、位置信息后提交。隐患信息以 JSON 格式传输至服务器,服务器按紧急程度进行分级处理。管理人员收到隐患推送后,可在APP 上回复处理意见,指派专人整改,并设定整改期限。监理单位通过APP 查看施工进度,对关键工序进行视频监理,录制监理视频上传至平台。平台采用 MySQL 数据库存储所有交互数据,各方主体可随时查询历史沟通记录和处理进度,实现安全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与高效协同。

五、结论

“ 互联网 +′′ 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安全风险的精准分析与预警、违规行为的自动识别与管理以及各方主体的高效协同,能够有效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效率与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赵文静. “ 互联网 +′′ 背景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J]. 散装水泥, 2023, (06): 19-21.

[2]林遵文. “ 互联网 +" 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索[J]. 福建建材, 2020, (02): 104-106.

[3]曾北红. 基于“ 互联网 +′′ 理念的建筑安全管理研究与应用[J]. 建筑安全, 2017, 32 (09):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