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博物馆藏融合性、共同性文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作者

张顾然

民族文化宫 邮编 :100031

引言

在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扮演关键角色。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博物馆所藏的多元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融合性、共同性文物,本研究探讨了这些文物在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方法,考察了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质以及其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同时探索了博物馆如何通过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策展及现代科技提升展览体验,有效传播共同性价值,以此加强国家文化战略并促进全民族的社会凝聚力。

1、博物馆角色与职责

1.1 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扮演着知识普及、价值传递和情感联结的多重角色[1]。通过收藏和展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接触和了解文化的桥梁。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涵盖单一民族的文化表达,还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推动文化共享和认同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博物馆以文物为媒介,使观众透过实物的展示理解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从而增强文化认知与社会记忆。

文化传播的功能还体现在博物馆对不同群体进行教育的作用。通过系统化的展览设计和学术化的解读方式,博物馆能够将深奥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知识内容,让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观众获得文化知识与思想熏陶。特别是在多元社会中,博物馆通过对融合性与共同性文物的展示,可以有效传递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精神,增进观众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与欣赏。

除此之外,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互动性也不可忽视。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及互动活动等形式,博物馆不仅满足了公众对文化的认知需求,还在文化交流中塑造了共同价值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博物馆还能够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效益扩大至更广的层面,这为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的构建提供了更大的支持。

1.2 博物馆与国家认同感的培育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平台,在培育国家认同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其核心职能不仅是保护和展示文物,更在于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叙述加强公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情感认同。博物馆内的展览以凝结民族记忆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文物展示和历史事件重构,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背后的深厚文化根基[3]。融合性与共同性文物作为博物馆的展示重点,能够彰显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协同发展的轨迹与成就,进而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凝聚力。

博物馆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使这些文物的故事更具感染力。例如,通过融合民族共同体数千年的互动积淀,展现各族人民和衷共济的文化经验,可以有效唤起观众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对历史的敬仰,更直接作用于当代社会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接受程度。由此,博物馆在促进文化认同与增进国民凝聚力方面的职能得以具体体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场域。

1.3 融合性共同性文物的重要性

融合性、共同性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多民族互动、合作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符号。这些文物彰显了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共性及价值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真实依据。在博物馆的展示中,这类文物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成为增强民族团结、传播多元价值的重要媒介,推动公众加深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解析

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与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体现民族团结与认同的重要概念,旨在通过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融合,凝聚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这一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传统,其核心在于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共同体意识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的和谐共存,又突出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统一性与独特性。

该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构筑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更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在多民族国家中,内部分歧和民族隔阂可能制约社会和政治的健康发展。通过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大幅增强,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同进步。

通过对共同体意识的强调,可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对民族统一和国家利益的更深层次支持。这不仅对消除地区间的认知壁垒具有重大意义,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基石与实践动力。

2.2 历史与当前的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深植根于历史与当代的文化交融中。从古至今,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接触与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交通要道不仅是经济的纽带,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各民族通过这些途径彼此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间的互动更加频繁。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能够吸纳其他文化的优良因素。这一文化交融过程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使得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更加团结,共同追求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成为展示和见证文化交融历程的重要场所,通过多样化的文物展示,使公众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2.3 共同体意识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紧密相连。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与社会纽带,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4]。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与共存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共同体意识不仅体现了民族团结与文化的包容性,也在国家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竞争力。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与理解,还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幸福感与归属感,为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长久发展创造可能。以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推进了国家政策的执行能力,并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支撑。这种意识既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应对外部挑战时的重要精神武器。

3、博物馆的展示策略与公众互动

3.1 策展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博物馆在展示融合性、共同性文物时,策展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成为关键因素。多样性指通过丰富的展示形式和多角度的内容呈现,使观众能够全面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及其深远意义。包容性则强调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融合,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价值。通过文物展览可以揭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汇、共同进步的印迹,彰显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文化根基。

在实践中,博物馆可以采用跨文化主题策展,将各民族的文化共性与差异融入展览设计。例如,通过主题展示空间、互动展览环节以及数字化展品说明等方式,结合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元体验,增强观众与展品之间的情感连接。通过邀请不同民族的专家参与策展,为展览注入更真实、更丰富的学术视角,使其更加贴近历史原貌。

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策展还需关注文物的阐释方式。一方面,应避免单一叙事与文化偏见;另一方面,通过细致的内容挖掘,凸显文物中隐含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精神,增强观众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元性的深刻理解[5]。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不仅扮演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还成为推动社会认知转变与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平台。

3.2 利用现代科技优化展览体验

现代科技在优化博物馆展览体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提升观众认知深度和增强互动参与方面表现突出。其应用涵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以及数字化展览平台等科技手段,能够为观众提供更为沉浸式、直观的文化体验。例如,通过 AR 技术将融合性、共同性文物的历史场景重现,可以让观众动态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交流过程,从而激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数字化展览平台则使文物内容突破实体空间限制,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其价值,增强公众对于文化多样性与民族交融的理解。

结束语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探讨博物馆内的融合性、共同性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功能与作用,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通过文化遗产加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的新视角。研究表明,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存证,还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理解与尊重的桥梁,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识。然而,研究也表明,当前博物馆在展示这些藏品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展览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还不够,对些许共同性文物背后的价值关注不足。这需要博物馆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大对这部分文物的研究与展示力度,挖掘并强调其背后蕴含的共同价值。进一步的研究应当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来改善观众的体验,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文物所代表的深厚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刘春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建设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06):28-36.

[2] 赵刚 于鹏 飞. 中华 民族 认同 与铸 牢中 华民 族共 同体 意识 [J]. 民族 学刊,2022,13(07):8-15.

[3] 刀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 宁夏教育,2022,(12):6-7.

[4] 丁 强 . 实 现 民 族 团 结 需 要 铸 牢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意 识 [J]. 时 代 人物,2021,(22):0058-0059.

[5]张福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探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46-53.

作者简介:(姓名:张顾然出生年:1994、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北京、职称:助理馆员、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博物馆展览策划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