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元素在雕塑创作中的转化与应用
徐紫潇 徐兴所
云南大学 2022 级在校生本科 655000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云南省雕塑艺术家
一、引言
国画以“师法自然”“以形传神”为核,借笔墨、色彩、构图构建视觉语言与文化意境,承载民族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认知;雕塑以三维空间为基,凭材质肌理、形态结构传递张力,是当代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门类[1]。二者虽分属平面与立体,却在艺术本质深度契合,为国画元素向雕塑转化提供逻辑基础。当代语境下,此转化能为雕塑注入东方美学、活化传统美学,需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构建路径,保障专业性。
二、国画造型元素在雕塑创作中的转化路径
国画造型以“线”为核、“写意”为魂,重“取舍概括”“形神兼备”,其线条韵律、造型逻辑与构图法则,可经立体转译、具象落地、空间重构化为雕塑形态语言。
(一)线条语言的立体转译
国画中的线条兼具“造型功能”与“情感表达”,如铁线描的刚劲、兰叶描的灵动、折芦描的顿挫,均是艺术家对物象特质与主观情感的双重投射[2]。在雕塑创作中,需将这种平面线条转化为三维空间中的“结构线”与“肌理线”,避免线条的扁平化复制[3]。
1. 结构线的转化
国画《竹石图》中竹干线条以中锋用笔绘就,借笔力变化在转折处凸显“劲挺”特质。雕塑转化时将其设为竹干轮廓结构线,实践中竹干根部直径 8-10cm. 、顶部渐缩至5-6cm,以粗细渐变还原线条纵向张力;竹节处设 3.5mm 凸起结构,模拟“顿笔”节奏,自然弯折的15-20 度部位保留 1-2cm 弧度过渡,避免生硬转折,让立体结构承载线条笔墨意趣。
2. 肌理线的转化
国画中山石纹理“皴法”如斧劈皴刚硬、披麻皴柔和,雕塑可通过材质肌理塑造实现转化。表现斧劈皴时,选芝麻灰花岗岩,用数控雕刻工具在石材表面刻深度 0.5-1cm、间距 2-3cm 的平行凹槽,凹槽边缘留 1-2mm 凿痕,还原刚劲线条感并借石材硬度强化厚重性;表现披麻皴则选老榆木,经手工刨削形成连续弧形肌理线,模拟线条柔和韵律。
(二)写意造型的具象落地
国画写意是“以简驭繁”的造型提炼,不复刻物象细节,侧重抓其本质特征与精神气质,如齐白石画虾以简笔显灵动。雕塑需将此转化为具象简约形态,规避过度写实失意境。
1. 形态取舍的转化
国画《荷花图》中荷叶以阔笔点染呈现舒展与卷曲之态,略去细微脉络,凭墨色浓淡构建层次。雕塑转化时,选取荷叶“半卷半舒”典型姿态,叶面直径设定为 60-80cm ,仅保留3-4 条宽度 5.8mm 的主脉络以简化形态;荷叶边缘卷曲弧度控制在45-60 度,借卷曲特征强化写意感。材质选用青铜,经人工加速氧化处理(锈色均匀度超 80% ),以青绿锈色模拟国画“墨色晕染”过渡效果,赋予具象形态写意意境。
2. 动态捕捉的转化
国画以“飞白笔”绘禽鸟,凭线条虚实变化传递飞翔动态。雕塑创作可通过“重心偏移”实现转化,以“飞鸟展翅”为例,将鸟身重心向前偏移 1/3,翅膀展开角度设为120-130度,尾部羽毛设计为上翘 5-10 度的形态。同时简化鸟爪细节,仅保留基本结构,通过动态简约化处理,规避静态雕塑的呆板感,完整保留写意造型的灵动特质,让立体形态传递出平面笔墨中的动态意趣。
(三)构图法则的空间重构
国画构图依“虚实相生”“疏密有致”“高远深远”原则,借留白与物象布局造层次、纵深感。雕塑需将平面构图转为空间布局与视觉层次,避免空间元素单调堆砌。
1. 空间布局的转化
国画山水“深远构图”以近景山石、中景树木、远景云雾构建三层布局,搭配留白营造纵深感。雕塑转化可采用“阶梯式空间布局”,近景设 1.2-1.5 米高的花岗岩山石雕塑,中景置0.8-1.0 米高的青铜树木雕塑,远景布 0.5-0.6 米高的透明树脂云雾雕塑(内置冷白光LED 灯以显轻盈),三者间距控制在 2-3 米,借高度差与材质差异还原三层空间。
同时在远景与中景间预留 1.5-2 米“空白空间”,模拟国画留白,避免空间元素过密产生压抑感。
2. 视觉层次的转化
国画“疏密对比”构图如竹林“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布局,雕塑转化可通过“数量控制”与“间距调整”实现。以“竹林雕塑”为例,选取10-12 根竹材雕塑,其中 3-4 根为“密处”(间距 0.5-0.8 米、高度 2.5-2.8 米),7-8 根为“疏处”(间距 1.5-2 米、高度 1.8-2.2米),借数量与间距差异形成疏密对比。同时“密处”竹材表面刻 0.1-0.2mm 深的细微划痕肌理,“疏处”竹材保持光滑质感,进一步强化视觉层次。
三、国画色彩观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策略
国画色彩观核心为“随类赋彩”“尚简重意”,讲究色彩合物象本质、契意境表达,异于西方写实与对比色彩。雕塑应用需抓材质选色、表面调控、意境强化三环节适配。
(一)基于“随类赋彩”的材质本色选择
“随类赋彩”依物象类别属性选色,核心是色彩与物象本质统一,雕塑创作需优先选相符材质以避染色虚假。植物类如竹,可选 3-5 年生天然毛竹(浅绿本色、中空劲挺),或深绿色玻璃钢(符GB/T 24456-2009,塑复杂造型);山石类可选轻度打磨芝麻灰花岗岩(30-40 度光泽,呈赭石温润),或黑曜石(纯黑冰裂纹、 2.55-2.65g/cm3 密度,显厚重)。
(二)基于“尚简重意”的表面处理调控
国画色彩“尚简重意”,主张色少意足,雕塑表面处理需循“简约克制”原则,借轻微处理调材质本色,忌过度装饰。浅色系材质以保护本色、优化质感为核心,经精细打磨后喷涂透明哑光漆;深色系材质可局部染色增层次,调和薄染剂后在特定区域薄染,染色后轻度打磨边缘,避免色块生硬分割。
(三)基于“意境表达”的色彩意境强化
国画色彩以“为意服务”为核心,各类色彩承载特定意境指向,雕塑创作需结合物象意境需求,通过材质本色与表面处理的结合强化色彩意境。如“竹石图”雕塑,竹材选浅绿毛竹并经透明哑光漆处理,显“刚柔并济”;石材选芝麻灰花岗岩并经赭石局部染色,兼具厚重与温度;二者色彩对比呼应,共同指向“坚韧不屈”意境,让观者借色彩感知作品精神内涵。
四、结语
将国画艺术元素融入雕塑创作,是传统美学与当代艺术融合的关键路径。需立足国画本质与雕塑三维属性,完成造型层面线条转译、写意落地、构图重构及色彩层面材质选择、表面调控、意境强化,实现平面到立体语言合理转化。这能为雕塑注入东方美学、推动国画活化传承,未来可探索国画元素与新型雕塑材质适配,丰富路径以提供更多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宋建国.浅谈国画艺术对传统玉雕设计的影响[J].天工,2021(12):106-107.
[2]李洋之. 中国画笔墨意蕴在当代雕塑中的转化与运用--《笔之意》系列创作实践[D]. 北方民族大学,2025.
[3]蔡小龙. 国画中的线在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应用[J]. 雕塑,(2):76-77.
作者简介:徐紫潇,汉族,2004 年 4 月生, 。专业:艺术与设计学院绘画专业。
第二作者:徐兴所,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业技能评价质量质督导员,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副会长,2025 全球同拍中国年阳光工匠大使,景颇族文化传播大使,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英才育才文化名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云南闳云文艺创作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