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优化与生态效益研究

作者

占秀妹

身份证号:35070219830224002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绿地面积被挤压,城市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如热岛效应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城市立体绿化通过在建筑物墙面、屋顶、棚架等空间进行植物种植,能够在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的植物配置是发挥立体绿化生态效益的关键,然而目前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存在植物选择不当、搭配不合理、生态功能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开展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优化与生态效益研究,对于提升城市立体绿化建设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城市立体绿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植物配置和生态效益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德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推动立体绿化发展,并对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学者们从植物选择、配置模式、生态功能等方面对城市立体绿化展开研究 ,但在植物配置的系统性优化、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估以及与城市实际需求的结合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植物配置现状

当前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多集中于少数常见品种,如爬山虎、佛甲草等,植物多样性不足。在配置方式上,墙面绿化多采用单一植物垂直攀爬的形式,屋顶绿化则以简单的地被植物铺植为主,缺乏层次感和景观效果。同时,不同地区的立体绿化植物配置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和功能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植物适应性差:部分植物在选择时未充分考虑城市立体绿化特殊的生长环境,如墙面绿化面临光照、水分条件差异大,屋顶绿化存在高温、强风、土壤浅薄等问题,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成活率低。

生态功能未充分发挥:植物配置缺乏对生态功能的综合考虑,未能形成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植物群落。在降噪、滞尘功能方面,没有合理搭配叶片形态、密度不同的植物,生态效益难以充分体现。

景观效果不佳:植物配置过于注重功能性,忽视了景观美学需求,植物色彩、季相变化搭配不合理,导致立体绿化景观单调,缺乏观赏性。

三、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优化原则

(一)生态适应性原则

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乡土植物,确保植物能够健康生长。同时,针对立体绿化特殊的生长环境,选择耐旱、耐瘠薄、抗风、抗污染等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提高植物成活率和生长稳定性。

(二)功能优先原则

根据不同的立体绿化类型和使用需求,确定植物配置的主要功能。如屋顶绿化侧重于隔热降温、减轻屋顶荷载,可选择佛甲草、垂盆草等轻质、隔热效果好的植物;墙面绿化注重降噪、美化,可搭配常春藤、凌霄等攀爬植物和开花植物。

(三)景观美学原则

考虑植物的色彩、形态、季相变化,进行合理搭配,营造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通过不同植物的高低错落、色彩对比,形成层次分明、四季有景的立体绿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

(四)多样性原则

增加植物种类,构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多样化的植物配置还能增强立体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四、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

从植物生态适应性、景观效果、生态功能、维护管理等维度选取评价指标。生态适应性指标包括植物成活率、抗逆性;景观效果指标涵盖植物色彩搭配、季相变化、观赏价值;生态功能指标有降温增湿能力、固碳释氧能力、降噪滞尘能力;维护管理指标包含养护难度、修剪频率等。

(二)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邀请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五、城市立体绿化不同类型植物配置优化方案

(一)墙面绿化植物配置优化

根据墙面的朝向、光照条件选择植物。南向墙面光照充足,可选择喜光的凌霄、紫藤等;北向墙面光照较弱,适合种植耐阴的常春藤、扶芳藤。同时,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增加垂直绿化的层次感和生态功能。底层种植地被植物,中层搭配低矮灌木,上层选用攀爬植物。

(二)屋顶绿化植物配置优化

针对屋顶特殊的环境条件,选择轻质、耐旱、抗风的植物。小型屋顶花园可采用花境式配置,搭配多年生草本花卉和小型灌木;大型屋顶绿化可结合微地形,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植物群落。此外,还可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选用耐湿植物,增强屋顶绿化的生态功能。

(三)棚架绿化植物配置优化

根据棚架的用途和风格选择植物。用于遮荫的棚架可选择枝叶茂密的葡萄、猕猴桃等;用于观赏的棚架可搭配紫藤、木香等开花植物。在配置时,注意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攀爬方式,避免植物过度生长影响棚架结构安全。

六、城市立体绿化生态效益评估

(一)评估方法

采用实地监测与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立体绿化区域设置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等,实时监测降温增湿、降噪滞尘等生态效益指标。同时,利用 ENVI - met 等软件对立体绿化的生态效益进行模拟分析,预测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的生态效果。

(二)评估结果

研究表明,优化后的立体绿化在生态效益方面有显著提升。与传统配置相比,降温增湿效果提高 [X]% ,固碳释氧能力增强 [X]% ,降噪滞尘效果提升 [X]% ,有效改善了城市局部生态环境。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植物配置优化原则,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不同类型立体绿化的优化配置方案,并对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研究成果为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配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植物配置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探索更多新型植物材料在立体绿化中的应用。同时,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立体绿化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立体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薛 成 生 . 侯 马 市 立 体 绿 化 植 物 选 择 与 应 用 [J]. 山 西 林业,2021,(03):42-43.

[2]张波.立体绿化节能环保技术及生态效益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7):29-30.

[3] 刘 然 . 藤 本 植 物 在 城 市 立 体 绿 化 中 的 应 用 和 选 择 [J]. 花卉,2019,(1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