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作者

朱广瑜

四川省会理市益门镇中心小学 615100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为小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然而,随着资金量的增加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小学所面临的财务管理复杂性也随之上升,潜在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诸如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刚性不足、采购流程不规范、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合同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都可能成为财务风险的源头,不仅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更可能损害教育事业的公信力。

一、 夯实内部控制基础环境,筑牢财务风险防范根基

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它直接影响全体教职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行为方式。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各项控制措施得以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1.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与文化建设

学校管理层,特别是校长,必须率先树立强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意识,深刻理解内控建设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应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专题培训、政策宣讲、工作例会等多种形式,向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涉及财务、采购、资产管理的关键岗位人员)传递“ 人人都是内控主体,人人都有责任” 的观念,营造重视风险防范、崇尚制度约束、恪守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使遵守内控要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 明确组织架构与岗位职责

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权力制衡的基础。小学应依据自身规模和管理需要,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要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如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执行与记录、记录与核查等岗位必须由不同人员担任,从源头上减少错误和舞弊的风险。应建立清晰的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一项经济业务、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明确的负责人和操作规范,避免出现责任真空或推诿扯皮现象。

3. 加强关键岗位人员队伍建设

财务、采购、资产管理等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内控的有效性。学校应选派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和责任心的同志担任这些岗位,并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政策水平、业务技能和风险识别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内控责任履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增强其履职尽责的主动性和规范性。

二、 聚焦关键业务活动控制,构建财务风险防火墙

财务风险主要蕴藏于具体的经济业务活动中。小学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在于抓住关键业务环节,设置必要的控制措施,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风险防火墙。

1. 强化预算业务控制

预算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龙头。要建立“ 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 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机制。编制环节,应坚持“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的原则,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广泛征求意见,确保预算内容精准、细化、可执行。执行环节,必须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格按预算安排支出,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确需调整的,应履行规范的审批程序。定期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

2. 规范收支业务控制

收入管理要做到合法合规、及时足额。所有收入必须统一纳入学校财务账户管理,严禁设立“ 小金库” 或账外账。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使用合规票据。支出管理要突出“ 审” 和“ 核” 。建立健全支出审批制度,明确各项支出的审批权限、流程和责任。大额资金支付必须实行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所有报销凭证必须真实、合法、完整,经过经办人、证明人、审核人、审批人多道关口严格审核,确保支出行为合规、透明。

3. 严格资产管理与采购控制

资产是学校运转的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资产采购、验收、登记、使用、保管、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强化资产日常管理,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账卡相符。政府采购和自行采购活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程序规范、过程透明、结果公开。重大采购项目应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加强合同管理,防范合同纠纷风险。

4. 完善建设项目与合同控制

涉及校舍维修、改造等工程项目,必须履行立项、预算、招标、监理、验收、决算等规范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所有经济合同必须归口管理,由学校法律顾问或熟悉法律的专人进行审核,防范法律风险。合同专用章应严格管理,避免未经授权签订合同。

三、 健全监督评价与沟通机制,确保内控体系持续有效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必须辅以持续的监督和有效的沟通,才能确保其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始终保持有效性。

1. 建立常态化监督评价机制

监督是内控的“ 免疫系统” 。小学应建立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内部层面,要明确内部审计或监督部门的职责(可由学校纪检人员、工会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内部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关键环节、重要经济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有效性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外部层面,要自觉接受教育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并认真对待和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2. 构建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

畅通的信息沟通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 神经网络” 。学校应建立内部纵向(上下级)和横向(各部门之间)的高效信息传递渠道,确保相关政策、制度、控制要求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位相关人员。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反舞弊信息和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教职员工反映内控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3. 实施内部控制缺陷整改与持续改进

对于监督评价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和风险隐患,学校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检查。要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根据政策法规变化、学校业务发展和管理要求提升,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视、评估和修订,使其始终与学校的管理实际和风险状况相匹配,实现内部控制的螺旋式上升和持续改进。

结语

加强小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规范学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治本之策。它并非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涉及理念更新、制度重建、流程再造的系统工程。小学管理者必须站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保障事业安全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夯实内部控制环境这一“ 基础” ,抓牢关键业务活动控制这一“ 核心” ,用好监督评价与沟通这一“ 保障” ,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方能构建起一套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高效、防范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甘剑军. 宏观经济下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及财务风险规避[J].今日财富,2025,(15):136-138.

[2] 王 凯 悦 , 毕 建 宇 . 高 校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建 设 [J]. 纳税,2025,19(0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