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郑晗雪 程伟涛 李筱筱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数字技术在农文旅融合中的应用现状
(一)数字农业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在农业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正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农业生产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管理。例如,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环境,实现自动灌溉和科学施肥;无人机遥感和卫星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管理与病虫害监测,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数字农业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推动了农业向“智造”方向发展,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产业基础。
(二)数字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传播与创新
乡村文化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灵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方式不断创新。村落记忆、非遗项目、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通过数字采集、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手段实现了可视化展示和互动体验。一些地区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电商等新媒体形式,打造了具有辨识度的乡村文化 IP,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数字平台还促进了群众参与文化创作与传承,推动了乡村文化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1]。
(三)智慧旅游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正在深度重塑乡村旅游业态。通过建设智慧景区和数字导览系统,游客可实现线上购票、扫码入园、自助讲解等便捷服务。大数据分析帮助管理者精准掌握游客来源、行为偏好和消费趋势,从而优化旅游产品供给与服务流程。数字化营销手段的应用也显著提高了乡村旅游的传播效率和品牌影响力,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点通过短视频“出圈”,带动了区域旅游人气。此外,沉浸式体验、数字展览和 AR 互动等新型数字场景的引入,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与满意度,使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和体验性。
(四)农文旅融合典型案例分析
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已涌现出一批数字赋能农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板。例如,浙江安吉依托数字平台统筹茶旅资源,将智能农业、文化创意和乡村民宿有机融合,打造出了数字化生态旅游体系;四川郫都区利用区块链技术溯源农产品,并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文化直播与产品销售,实现农业、文化与旅游的互促共赢;山东潍坊将非遗文化与智慧旅游深度结合,建设数字非遗馆、推出线上文旅打卡地图,丰富了游客文化体验。这些案例表明,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正逐步打破产业边界,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二、数字技术赋能农文旅融合的主要路径
(一)建设统一数字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农文旅融合需要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效协同。统一数字平台作为连接农业、文化与旅游三大板块的枢纽,能够实现多元资源的聚合与共享。通过平台整合农业产品信息、文化资源数据、旅游景点分布、交通住宿等信息,实现一站式展示与服务,为游客、农户和企业提供精准对接的空间。一些地区依托“数字乡村”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文化活动发布端与旅游营销服务,实现了数据统一管理、信息快速流转和服务高效供给,为区域融合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撑。
统一平台还具备用户画像分析与行为预测能力,可对游客需求和农产品消费趋势进行动态监测,为景区布局、文化产品设计、农业生产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平台的搭建不仅是技术集成,更是一种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打破行业壁垒,形成“农业为本、文化为魂、旅游为形”的融合发展格局[2]。
(二)发展沉浸式体验,提升游客参与感
沉浸式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旅游和文化展示的方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影像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乡村文化空间、农业观光场所与旅游景点中,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多感官互动的体验。例如,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引入数字灯光秀和沉浸剧场,能够增强仪式感与互动性;在农业体验区通过 AR 导航让游客“看到”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增强科普性和趣味性。
沉浸式体验还可以延展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和消费场景。以数字化手段再现非遗技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内容,打破时空限制,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地方文化、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参与不仅提升了旅游附加值,也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
(三)推动数据共享与智能管理,增强运营效率
农文旅融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运营体系。通过推动数据共享和智能管理,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与服务效率最大化。在多主体参与的背景下,旅游接待单位、农业企业、文化组织等往往存在信息壁垒。依托大数据平台与云计算服务,实现生产、管理、服务全流程数字化,有助于构建协同高效的运营机制。
在智慧景区建设中,实时人流监控、智能安防、自动化票务系统已成为标配。通过游客行为数据分析,可以科学安排接待能力、疏导人流高峰,提升旅游安全与舒适度。在农业板块,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与反馈,有效提升农事管理的精准性和反应速度。
(四)强化数字内容创意,丰富产业形态
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农村推广的重要渠道,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创客等通过内容创作展示乡村风貌、农业技艺和文化特色,吸引大量粉丝关注与消费。文化 IP 开发也成为数字文旅的一大亮点,一些地方通过打造以乡村文化为核心元素的动画角色、虚拟主播或互动剧本,实现文化价值的数字化再生与市场化传播。
产业形态的丰富也体现在消费模式的转变上。数字直播带货不仅打通了农产品销售通道,还将旅游服务与文化活动融入直播场景中,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内容创意与数字平台的结合,让农文旅融合不仅“看得见”,更“卖得好”。
结论:
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通过统一平台建设、智慧服务优化、文化内容创新等路径,农文旅融合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基础薄弱、人才缺乏、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需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政策保障与人才引育,打造示范标杆,推动融合发展向纵深拓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可复制性的数字化农文旅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芦人静,余日季.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5):152-158.
[2]范周,李思雨.系统推进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J].国家治理,2024(9):67-72.
[3]杨懿,廉倩文.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J].湖湘论坛,2024,37(6):80-89.
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武汉蔡甸知音莲藕小镇规划设计——助力蔡甸区晶博农庄转型升级》(项目编号:20231165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