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县区公共文化活动组织策略探究
金慧明
包头市九原区文化馆 内蒙古 包头 014060
引言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供需精准匹配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 [1]。本研究立足旗县区实践,聚焦文化馆核心职能发挥与在地资源转化,探讨如何通过机制创新破解群众参与度低、服务碎片化等现实问题,为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均衡发展要求提供实证参考,推动基层文化治理从" 政府端菜" 向" 群众点单" 转变。
1 旗县区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架构与实施路径
1.1 文化馆主导的多维联动机制构建
旗县区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核心载体,需强化统筹协调职能,建立 "政府指导 - 文化馆实施 - 社会力量参与 " 的三级联动体系。重点完善与街道文化站、社区文艺团队的垂直协作网络,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活动清单等方式明确各方权责。针对基层文化骨干短缺问题,建立 " 专业馆员 + 社区文化专员 " 双轨辅导机制,由文化馆业务干部包联街道,开展活动策划、舞台调度等实务培训。拓展跨部门合作路径,主动对接教育部门开展 " 非遗进校园 "、联动企业工会组织职工文艺赛事,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文化服务格局。
1.2 在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策略
立足旗县区非遗技艺、民俗传统等特色资源,文化馆应建立 " 保护传承 -创意开发 - 场景应用 " 的转化链条。设立非遗工坊体验基地,采取 " 传承人驻馆 + 志愿者助教 " 模式,将剪纸、泥塑等静态遗产转化为可参与的沉浸式文化活动。开发主题文化 IP 矩阵,围绕历史街区、工业遗址等实体空间,设计 " 老厂房戏剧节 "" 古街沉浸剧本游 " 等品牌活动,实现文化空间的功能再生。组建专家智库吸纳民俗学者、文创设计师,对传统节庆进行现代化改编,如在端午龙舟赛中增设亲子龙舟彩绘、数字 AR 寻宝等创新环节。
1.3 群众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模式
构建 " 需求采集 - 服务供给 - 效果评估 " 的闭环管理系统,依托文化馆数字化平台开通线上需求征集通道,结合社区走访形成月度文化需求图谱。实施分众化服务策略,针对青少年群体开设街舞工坊、国潮手作等时尚课程,面向银发群体组织戏曲票友会、手机摄影培训等适老化活动。建立文化服务反馈机制,通过活动现场二维码评分、随机访谈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每季度生成服务优化报告。重点培育群众自组织能力,设立 " 文化种子基金 " 支持社区文艺团队自主申报活动,文化馆提供场地协调、宣传推广等配套支持。
2 旗县区公共文化活动组织的现实瓶颈与挑战
2.1 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适配失衡
当前旗县区公共文化活动供给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文化馆主导的大型节庆活动投入力度大但群众自发参与度有限,另一方面社区文艺团队的常态化活动缺少专业指导与资源支持。中青年群体对现代艺术形式的需求与传统文化活动供给之间存在明显断层,如书法培训、戏曲展演等传统项目参与人群老龄化严重,而年轻人热衷的街舞、剧本杀等活动尚未形成规范化供给。供需错位导致部分文化场馆使用率波动较大,活动宣传依赖传统海报通知难以触达网络活跃群体。
2.2 多主体协同机制的运行效能不足
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仍存在“单打独斗”现象,跨部门协作尚未形成长效机制。文化馆与文旅局、街道办的信息共享不通畅,导致资源配置重复或空白。例如非遗传承活动与中小学研学缺乏系统衔接,企业赞助的文化惠民演出与社区需求匹配度不高。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机制不完善,社区文艺骨干多依靠个人热情维系团队,专业策展、灯光音响等技术岗位人才紧缺。社会力量参与渠道狭窄,文化企业、高校艺术院系的资源优势未充分释放,制约活动创新性与可持续性。
2.3 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建设的双重制约
物理空间布局难以满足分众化需求,老城区文化活动场地空间局促,新建社区文化活动室设施闲置问题并存[2]。传统场馆功能单一,缺乏沉浸式体验空间与智慧化设备,难以支撑 VR 非遗体验、数字艺术展览等新型活动形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线上活动预约、文化点单等功能模块尚未普及,文化活动宣传仍以公众号推送为主,未能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推送。部分街道文化站设备老化,音响、投影等基础设备更新不及时,制约展演类活动的品质提升。
3 旗县区公共文化活动组织的优化提升策略
3.1 建立需求导向的精准服务供给体系
构建“群众点单 - 文化馆派单 - 团队接单”的精准服务模式,依托文化馆数字化平台开发文化需求采集系统,通过线上问卷、社区议事会等多渠道动态获取群众偏好。建立分众化活动资源库,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国潮手作、数字艺术工作坊等创新项目,为中老年群体定制健康养生操、智能设备培训等实用课程。实施文化服务“错峰供给”,在工作日晚间及周末增设职场人群参与的文化减压活动,在社区文化活动室推行“延时开放”制度。建立文化活动效果追踪机制,通过参与人次、满意度评分等维度构建服务评价模型,每季度动态优化活动菜单。
3.2 强化多方协同的文化生态圈建设
完善“文化馆 + 社会组织 + 市场主体”的协同网络,搭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吸引文创企业提供活动赞助、高校艺术院系输送专业人才。建立文化志愿者分级培训体系,针对活动策划、非遗讲解等专业岗位实施持证上岗制度,设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文化消费券的激励机制。推动跨部门资源整合,与文旅局联合开发“非遗旅游体验线路”,与教育局共建青少年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探索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路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承办大型艺术节,文化馆重点把控内容导向与品质标准,形成“专业运作 + 在地参与”的混合型供给模式。
3.3 推进基础设施智慧化服务转型
实施文化场馆空间功能再造,在区文化馆建设数字文化体验中心,配置VR 非遗展示、全息戏剧舞台等智能设备,将传统展厅升级为可交互的沉浸式文化空间。构建“云上文化馆”服务体系,开发集活动预约、直播点播、社群互动于一体的微信小程序,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文化活动精准推送。在街道文化站推广“文化服务智能终端”,提供活动报名、设备借阅等自助服务功能。建立文化设备动态管理机制,对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音响、投影设备实行“以旧换新”轮换制度,设立专业技术人员片区包干制,保障基层文化设施的常态化运维。
结论
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在于培育公民精神共契,正如约翰·拉斯金所言:" 文化根植于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 "。旗县区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使文化供给既遵循政策导向又扎根群众需求,方能实现文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需在技术赋能中坚守人文价值,让公共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滋养城市文明的精神根系 [3]。
参考文献
[1] 叶莉 . 关于组织策划“ 线上” 群众文化活动的思考 [J]. 大众文 艺 ,2021(23):3-5.
[2] 冷启迪 . 助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文化馆总分馆模式让市民乐享身边的文化资源 [N]. 中山日报 ,2019-08-24(006).
[3] 路宏刚 . 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曲靖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解读之五 [N]. 曲靖日报 ,2018-07-1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