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双缩脲检测蛋白质实验的若干问题
龙辉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 554300
一、教材分析: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出自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 . 分子与细胞》第二章 1 节。教材关于实验原理的描述只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实验使用的试剂是: 0.1g/ml 的 NaOH(双缩脲 A 液)、 0.01g/ml 的 CuSO4 (双缩脲 B液)。操作步骤为:向 2ml 待测组织样液中先加入 1ml 双缩脲A 液,摇匀,再加入 4 滴双缩脲 B 液,摇匀,最后观察实验产生的紫色反应,且紫色越深,蛋白质的含量越高。
该实验通过特定的颜色反应使学生直观认识到蛋白质的存在,可为后面逐步建立“生命的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生命观念奠定基础。但是课本对于该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等介绍过于简单,如果单纯作为一个验证性实验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满足解答相关题目的知识储备要求。
二、知识拓展及深度探究的问题
双缩脲试剂本来是用于检测双缩脲(H NCO-NH-CONH )的试剂。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 Cu2+ 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图 1)。在组成蛋白质的肽链中,由于中心碳原子直接相连的 2 个肽键(-CO-NH-C-CO-NH-)与双缩脲结构相似,因此蛋白质也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图 1

由于课本描述过于简单,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常会有如下疑问
1、如果样品中不含蛋白质,实验是什么结果?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
3、双缩脲试剂能和氨基酸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么?
4、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先加双缩脲 A 液,后加 B 液么? 5、双缩脲B 液是否只能加入4 滴,多加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这些常见问题,将通过本次实验来进行研究和解答。
三、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
人血白蛋白(可用蛋清稀释液代替)、氨基酸、变性的血清白蛋白等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按下表向试管里依次加入底物和试剂,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结果分析及结论:
1 号试管不含蛋白质,结果呈浅蓝色,这是 Cu (OH) 的颜色;2 号试管呈明显的紫色,验证了课本所述的实验结果;3 号试管呈紫色,且比2 号略深,说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破坏,肽键暴露,反应更容易进行;4号试管呈淡蓝色,与 1、2 号相比,说明双缩脲试剂不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反应,同时,反证了双缩脲试剂是和有肽键的多肽发生紫色反应;5号试管呈紫色,与2 号对比,结果和先加双缩脲A 液、后加B 液相差不大。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以解释为, Cu2+ 与肽键的结合比与 OH- 结合更容易,即使 Cu2+ 先与 OH- 结合,当加入蛋白质时肽键也能将 Cu2+ 竞争过来。最后,向 2 号试管过量加入双缩脲 B 液,随着 B 液的增多,溶液紫色变深,即使 B 液加到 2ml 时,溶液仍然显示紫色,没有大量蓝色出现。该结果与 2号试管前后自身对照,说明实验中双缩脲 B 液并非需要严格要求 4 滴,反而可以多加一点,让实验结果更明显。在许多资料和题目中,过度强调多加双缩脲B 液会出现蓝色Cu(OH) 干扰实验结果,实际上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