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实践与困境

作者

赵彬

蓝山县融媒体中心  425800

一、引言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着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民生新闻作为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群众诉求的新闻类型,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本土化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聚焦本地民生事件、运用本土文化元素等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信息需求,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然而,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县级融媒体中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本土化的重要意义

2.1 贴近群众需求,增强信息服务精准性

县级融媒体受众以本地居民为主,对就业、教育等民生信息需求迫切。民生新闻本土化聚焦本地民生问题,如报道学校招生政策调整、医院新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及时实用信息,助力生活决策,增强媒体贴近性与服务性。

2.2 展现地方特色,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

各县拥有独特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民生新闻挖掘报道本地民俗节日、传统手工艺等内容,既展现地方魅力,推动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又丰富新闻内涵,增强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3 提升媒体公信力,巩固舆论阵地

真实反映群众诉求并推动问题解决的民生新闻,能显著提升县级融媒体公信力。通过关注基层小事、为群众发声,媒体树立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任,促使群众更依赖其获取信息、表达意见,进而巩固基层舆论阵地,有效传播主流价值观。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实践方式

3.1 关注本地民生事件,突出地域针对性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民生新闻聚焦本地民生事件,从突发公共事件到日常琐事均及时报道。在报道本地道路施工时,详细说明施工对居民出行、商户经营的影响,并跟进施工进度与部门措施,凸显新闻与本地居民生活的紧密关联,增强地域针对性。

3.2 采用本土话语体系,增强受众亲近感

运用本地方言、俗语和流行语,让新闻通俗易懂。在采访环节保留受访者方言表达,解说中融入俗语,并以拉家常式的叙事风格替代生硬宣传,使新闻更具生活气息,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3.3 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丰富新闻内涵

将本地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融入民生新闻。在传统节日报道特色庆典,介绍节日由来与习俗,讲述文化传承人的故事,展现本土文化魅力,激发观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3.4 借助本地资源,创新报道形式

与本地摄影爱好者、自媒体创作者合作获取素材,对提供者署名奖励。同时,利用本地文化场馆、社区活动中心开展线下新闻摄影展、座谈会等互动活动,提升群众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与参与感。

四、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本土化面临的困境

内容层面,存在深度与广度不足的问题,新闻报道常停于事件表面,对背后原因、影响及政策解读欠缺,且报道范围多局限于县城,对农村地区民生关注较少,难以满足群众信息需求。人才方面,复合型人才匮乏,多数从业者对本土文化挖掘能力不足,新媒体技能也难以适应创新需求,影响新闻传播效果。技术领域,采编设备陈旧,新媒体平台功能不完善,用户体验差,且传播渠道单一,与社交媒体合作不紧密,限制了新闻影响力。资金上,过度依赖政府拨款,来源单一有限,致使新闻采访、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工作因资金短缺难以推进,严重制约了民生新闻本土化实践的效果与可持续发展动力。

五、突破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本土化困境的建议

5.1 提升内容质量,拓展报道深度与广度

加强采编人员培训,提升其新闻采写、分析与解读能力,鼓励深入基层挖掘民生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开展系列化、专题化深度报道。以教育领域为例,可从学校建设、师资配置、教育公平等多维度策划报道,邀请专家、家长和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设立农村新闻报道小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报道力度,扩大民生新闻覆盖面,促进城乡信息均衡发展。

5.2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专业团队

构建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新闻业务、本土文化、新媒体技术等课程,邀请业内专家开展讲座,并选派员工赴上级媒体或专业机构学习。同时,以优厚待遇、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吸引既懂新闻业务,又熟悉新媒体技术和本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深化与本地高校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开展人才定向培养,为融媒体中心储备专业力量。

5.3 加大技术投入,拓宽传播渠道

政府需加大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技术扶持,增加资金投入,支持其更新高清视频采编系统、搭建智能化新闻生产平台,提升新闻采集与制作质量。同时,融媒体中心应主动与互联网企业、技术公司合作,完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功能,优化用户体验。在传播渠道上,积极与微信、微博、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合作,开设官方账号,发布优质内容并加强互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流量优势扩大民生新闻传播范围。

5.4 多元化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动力

除政府财政拨款外,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积极探索多元筹资路径。通过开展广告经营、策划车展、房展、美食节等商业活动,以冠名、广告投放获取收入;对深度专业的民生新闻尝试内容付费,满足用户对优质信息的需求;同时,争取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公益活动与新闻报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民生新闻本土化实践注入持续动力。

六、结论

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实践对于服务基层群众、传承本土文化、巩固舆论阵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关注本地民生事件、采用本土话语体系、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和借助本地资源等实践方式,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民生新闻本土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也面临着内容深度与广度不足、人才短缺、技术受限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从提升内容质量、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技术投入和多元化筹集资金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创新,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民生新闻的本土化水平,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基层信息传播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持续深化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实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和群众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待震 . 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深度采写民生新闻——以古蔺县特色农业产业赶黄草为例 [J]. 记者摇篮 ,2024,(11):141-143.

[2] 文晓辉 . 县级融媒体新闻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 [J]. 中国报业 ,2024,(17):114-115.

[3] 顾光华 . 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办好电视民生新闻 [J]. 记者摇 篮 ,2024,(03):99-101.

作者简介:赵彬(1982.07-), 男, 汉族,湖南蓝山,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