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的构建策略

作者

陈春玲

霞浦县第八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聚焦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的构建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存在的困境与挑战,探索课程内容结构优化的融合路径,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策略,旨在为促进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融合型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协调发展,有效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与挑战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虽然已经逐步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融合型课堂的构建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其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影响深远,许多教师仍将教学重点放在单一的音乐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上,难以突破学科界限,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其二课程资源整合不足导致融合型教学内容支撑乏力,教师缺乏对跨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整合能力,难以设计出既能体现音乐学科特色,又能与其他学科自然衔接的教学内容。其三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严重制约了融合型课堂的效果,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和创造性培养的倾向仍然存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评价机制不科学也是制约音乐融合型课堂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的评价体系仍以考核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演奏技能为主,缺乏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无法为融合型课堂提供有效的导向和激励。与此同时,教师专业能力的局限也不容忽视,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虽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但在跨学科知识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以及多元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胜任融合型课堂的教学需求。综合来看,这些困境和挑战不仅制约了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的有效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亟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变革和创新,以破解当前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建设中的瓶颈问题,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更为有利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条件。

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方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建设需重点关注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互动。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存在诸多内在联系,挖掘并利用这些联系点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协调发展。一是音乐教材内容选择应打破传统单一知识传授模式,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结合,选取能激发情感共鸣且有助于跨学科思考的音乐素材,使课程内容既保持专业性又体现时代特色。二是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可以从音乐情感表达、艺术形式构成、文化背景内涵等多维度建立知识联结,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与此同时,课程资源的多元整合也至关重要,应充分利用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以及社区艺术资源,为融合型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以湘文艺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为例,该课曲目优美动人,歌词表达了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能够从多维度进行融合型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基调与节奏特点,然后将其与语文学科的情感表达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老师”为主题,通过文字与音乐相互映衬,深化对歌曲内涵的理解。继而可以引入美术元素,指导学生根据歌曲意境创作绘画作品,表现师生之间的温馨情感,在绘画过程中感受音乐节奏与色彩构成的内在联系。还应当融入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及其现代价值,将音乐审美体验与道德情感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应当采用“听赏—感受—创作—表演”的整合路径,先让学生倾听歌曲,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与表现手法;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性活动,如编创新歌词、设计歌曲表演形式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构建的重要支撑,多元活动实践策略的探索与应用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融入情境体验、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情境体验式教学注重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建立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项目式学习则通过设计主题明确、过程完整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融合和能力提升;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音乐中的问题,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比较、实践验证等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也为课堂带来新的可能,通过数字音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拓展教学时空维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体验和创作平台。

以湘文艺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为例,应当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伊始,教师应当创设森林音乐会的情境,引导学生聆听不同动物的声音特点,感受音乐中蜗牛与黄鹂鸟的形象对比,并通过肢体模仿表现两种动物的特征,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与想象力。随后可转入项目式学习,以“森林音乐剧创作”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剧本创作、角色扮演、音乐编排等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音乐、美术、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如利用音乐元素塑造角色形象,通过美术手段设计场景与道具,运用语言技巧完善对白与旁白。同时,教师应当引入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探究蜗牛与黄鹂鸟的生活习性及其与音乐表现的关联,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在技术支持方面,应该利用数字音乐软件让学生尝试编创适合不同角色的音乐片段,通过录音设备记录并优化表演效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构建探究表明,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虽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但通过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可以有效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局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音乐与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采用情境体验、项目式学习等多元活动实践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这种融合型课堂不仅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还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核心素养理念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和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陈小玲.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的构建策略[J]. 教育界,2023(14):104-106.

[2] 黄莎莎. 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合型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建构[J]. 科普童话,2023(5):70-72.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3.05.025.

[3] 娄梦秋. 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合型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建设[J]. 教育界,2023(19):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