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松中幼林抚育现状及措施探讨
谷得露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七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 寻甸 655200
摘要:1992年联合国与发展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我国也在21世纪初制定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森林经营和木材利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云南松作为西南地区的主要造林和用材树种,近些年林分衰退日益严重,影响了国家生态效应的同时也增加战略目标实现的困难障碍。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中幼林抚育现状,提出相关措施,旨在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云南松;中幼林;抚育现状;措施探讨,育苗;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抚育间伐;
寻甸县是云南松在云南高原地区的主要种植区域,也是主要的森林资源县级城市,而此为全县以及全身生态环境出发,务必要适应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森林资源进行必要的生态建设以及抚育[1]。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以及居民,均对环境愈发重视,而退耕还林的情况也愈发普遍。在寻甸县,云南松是主要的退耕还林树种。因此云南松的抚育和保护培育等是云南林业局的主要战略性任务。云南松可用于各类建筑、家具用材的使用,同时也可用于采脂和松节油的制成,有较大的经济利用价值。然而长期以来,郊区森林经营历年均以木材利用为主要目的,给生态环境以及植被养护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且中幼林成活率不高生长发育不佳更加重了生态环境负性循环。如何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保全生物多样性已经当成为当前主要应解决的问题[2]。中幼林抚育是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森林品质和树木生长力的主要方向,本文旨在分析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云南松中幼林抚育现状及措施。
1 云南松生物属性
云南松为松科松属树种,又名飞毛松以及长毛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贵州西部以及四川四南部。寻甸县是云南高原常见的云南松种植区域,县内峡谷交错、川原平行,有逶迤绵延的雄伟地貌景观和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县内海拔1500-2800米,降水量1100mm,气候资源温润,有广大的林木资源发展前景。在41.63% 的森林覆盖面积中,云南松的种植比例高达3/1,华山松、云南油杉、旱冬瓜等组成混交林,生长旺盛[3]。云南松具有好光、适应强的特点,在干旱贫瘠以及低温环境下均有较高生命力。云南松的种植特点则为适应中性偏酸土壤,微石灰性属性。云南松于酸质土壤以及半阴坡等生长最好,在干燥的阳坡以及山脊生长较慢,而在排水不良以及强石灰土壤生长极差。云南松的生长速度为3年蹲苗、5年后生长加快且分出侧枝,6年开始每年抽梢,生长出一轮侧枝。10-15年开始郁闭,30年为生长旺盛期,40年可用以使用[4-5]。
2 寻甸县云南松的中幼林抚育现状
对云南松深入分析来看,云南松主要为同龄纯林,组成简单,但因多项原因,县内中幼林抚育难度大,本文现深入分析中幼林抚育现状。
2.1 造林使用大苗
因造林使用大苗,且密度过大,云南松受土壤、水分、阳光、温度以及土壤肥力竞争的关系,前期的林分生长较厚,大部分小班枝虽大,但是透光较差,容易影响后期的生长。如有研究证实,在云南松的栽种上,一般栽种率为每亩300株,而为保持成活率,职工人员在实施栽种时其栽率明显超过300株,虽然保持了成活率,但是也造成了大面积的透光差的问题。因此需要抚育措施调整林分的生长空间,减少枝条的占用空间,促进后期增长[6]。
2.2 重造轻管
重造轻管是水利、林业管理等长期弊端,其原因是重视初期的建设忽略建设后的管护。而重造轻管的主要原因如下:(1)管护意识不强:这部分原因因素较多,以云南松为例,主要生长在农村等偏远地方,寻甸县由于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昆明、丽江等区域,导致抚育的技术人才更少。且云南松种植时间长达40年,树种周期长且见效慢,投入以及回报不成正比,故管护意识不强,导致中幼林保存率低以及成林率低。(2)管护制度不完善:因管护意识的缺乏,县级基层管理无没有系统且标准的管理方法,仅靠经验性管理和粗放型管理实施管护,无制度依存也无应有的监督机制。
2.3 低产低效
现目前,云南松的中幼林主要人工种植为主,且集中在中、高山区等,结构简单、林向单一,从云南松的生长情况来看看,部分的灌木层有草本层的残缺,水土能力保持低下,而另外一部分的灌木层则又过于繁茂,因此藤缠树以及怪形树的详细很多,导致中幼林长势较差。且且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在实施具体的抚育措施中,往往秉承着,砍大留小、砍直留弯、砍优留劣的行为,可造成逆淘汰,保留下来的生态,经济效益不高,还有部分原因则是过度的修剪,影响林木生长[7]。
2.4 播种方式管理困难
现目前,寻甸县的云南松播种方式主要为2种,一种为直播造林,如塘播造林,在每年的雨季来临前实施播种,这种播种方式优点为苗木的根系完善,能够保留优良的单株同时施工简单,播种的成本低。而缺点则是这种播种方式可需要大量的种子,如果种源不足,或可受到限制,且直播造林的幼苗容易受到干旱以及日晒和冷风等的气象影响。此外,直播造林的也容易出现生物的危害,如鸟兽以及鼠害等。而在进行直播造林后,如果不进行必要的除草和割灌,幼苗难以成林。营造混交林这种播种方式相较纯林管理更为复杂,且还需要考虑不同树种之间的竞争问题和作用问题,而在混交林中,多个树种同时存在,目的树种会因为其他树种竞争而存在有产量低下的问题。
3 云南松中幼林抚育措施
如果不对云南松中幼林实施抚育,可造成部分山林藤蔓存生,同时中幼林生长衰弱,有害生物严重,且林相单一,而云南松的中幼林抚育主要包含有林地抚育以及林木抚育等多个措施。
3.1 加强林地抚育措施
林地抚育措施主要包含有松土以及除草和施肥、浇水和灌溉以及排水。而在林地抚育的重要性则主要体现在幼林成活,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的质量以及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提高林地的生产力[8]。本文建议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抚育。(1)合理选择优质苗木:云南松的营养器官发育主要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火柴柱型、灯笼形期、伞形前期以及伞形后期,选择优良的育苗种,可以促使遗传基因从苗期到幼林期展现实现林木高产优质的管理目标。杨历雨[9]研究建议可采取黄入牛肝菌为主的天然菌根加入少量的特质的袍子粉实施育苗基质和优良家系结合,促使高质量的抚育。(2)良好的造林技术:云南松的造林技术经实践后,最好采取直播造林为主,点、撒结合方式为辅的造林方式,可以降低后期抚育难度。要点为每年5-7月播种,1个月前实施穴状整地方式,严格按照每穴10粒、播土后覆盖1厘米,杂草低于80厘米,覆盖度30-70厘米进行。如果存在有土壤条件较好的林地,可以选择散播造林,0.5公斤/每亩,同时在播种前,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染色、下毒饵、脱壳前进行看守驱鸟等防止生物灾害。
3.2 加强中幼林抚育措施
造林后,及时的实施除草以及松土、培土等措施,播种30d后,检查幼苗,有漏播的情况要及时的补苗,造林后的2-3年,如果存在有苗木率大于15%则要进行补种,死亡率超过40%的必须进行重新造林。造林次年雨季实施松土除草,持续2-3年,同时实施间苗工作,即每穴留3株健苗,第4年则实施第二次间苗,每穴保留1株。对密度过大的林分实施间伐措施,每亩保留160-180亩最佳。在实施间伐期间应当坚持见密留匀、去劣留优的原则,同时还需要清除生长范围内的枯立木以及不劣质木等,且将枝丫、伐桩和梢头等处理干净,促使保留下来的中幼林有较好的生长条件。而在进行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方进行积极局部抚育,如铲除杂草以及对局部区域的土地进行疏松,而对于抚育间伐则需要加强改造。抚育间伐是中一项常见的中幼林抚育措施,其优势在于可减少分立木株数,同时降低林分郁闭度,促使内光强度增加。在罗曦[10]的研究中,对云南松中幼林实施抚育后,郁闭度从0.8降低0.6,极大的改善了光照条件以及温度和养分。而连续5年对进行抚育间伐的样地进行监测,结果发现抚育后的云南松中幼林单株材蓄积量有明显差异,同时其平均胸径变化类似,但抚育后的单株株材生长明显加快,且林分也比未抚育的增幅和增速明显加快。而在抚育间伐后,单株材积年平均量和五年内生长量总提高100%和60%。师睿[11]研究中发现针对云南松的中幼林20-30%的弱度间伐对云南松的生长条件最好。
3.3 扭转县内“重造轻管”,树立“造管并重、以管为主”的管理理念扭转县内“重造轻管”,树立“造管并重、以管为主”的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云南松的管护制度,促使管护措施有法可依,同时加大禁牧以及禁伐的工作力度,严谨破坏现象。本文建议积极的推动管理的新机制,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中幼林抚育,(1)如划定:“义务管护责任区”。还可通过加强各个基层单位的管护意识,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举行培训班以及讲座等,向参与林业工作的各类人员宣教中幼林抚育的重要性,提高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2)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抚育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各个林农以及企业参与中幼林的抚育工作。(3)示范带动:建立中幼林的抚育示范区,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制作标杆,展示抚育后的积极的效果,激发林业工作者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性。(4)加强中幼林的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科学性的抚育方案以及技术指导,掌握先进的抚育方法。(5)监督检查:建立抚育检查机制,定期对云南松中幼林实施抚育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整改,对整改效果较好的人员以及单位实施表彰和奖励[12]。
3.4 改良土壤
土壤是保障云南松中幼林的生长的主要条件之一,而云南土壤复杂,需要调整土壤内的有机含量等提高有益菌和微生物的数量,抑制以及灭杀有害的病菌。同时土壤改良还可调整土壤的PH值,吸附土地内的重金属,同时改善土壤的理化形状和提高其保水和保肥的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改善土壤:(1)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使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内的固氮菌以及纤维分解菌,可促进土地的熟化,利于云南松生长。增加土壤内的有益生物菌肥料:通过增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可以显著的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以及离子交换频率,减少突然的相对质量,加强树种和土壤有机物的接触率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其次,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的特点,形成代谢,有效的吸收土壤内的有害物质,形成新的生态系统,促使土壤环境改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运用高科技核心产品也利于云南松中幼林的抚育,如用土壤调理剂松土促根剂可以实现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同时还可钝化金属的活性,进一步改还是那土壤的团粒结构。
3.5 明确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的专项资金
长期以来因为重造轻管这一弊端,导致造林后的中幼林抚育工作极其落后和停滞。从现目前的情况来说,国家没有专门的抚育资金,因此在造林中,仅仅有种苗费用以及造林费和管理费,没有明确的专项抚育资金,且地方财政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实施投入,因此林场没有收入,也不愿花费时间和成本进行抚育,导致中幼林抚育差。而对其根本问题进行分析后,投入不足是主要的问题。故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中,县政府应设定一个专项的资金等可以提高抚育的经济基础,明确的将专项资金服务于云南松中幼林抚育以及生态规划,促使抚育深入彻底。而对于存在有商品性低的林业改造项目还可通过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改造试点。
3.6 创造良好的森林经营氛围
云南松是森林的主要树种,但是其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导致见效期慢,加上国家财政对森林的经营等投入也相对较低,较难形成一个较好的积极正性的森林经营范围。故从这一点考虑,应当从建立政策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和企业力量实施森林经营,可从设置扶持机制、扶持福利以及专项资金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推动林地使用权等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而在具体的管理内,需要修编云南松的经营方案,实施分区经营以及科学分类管理,同时设定必要的抚育目标、技术线路等,可满足云南松的中幼林抚育需求,提高森林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4 总结
云南松是寻甸县的主要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供应建造、家具等的使用。而在云南松的生长抚育中,中幼林的抚育是一大难点,无法实现森林资源的良好性发展和利用,而从云南松的中幼林抚育现状来看,具有造林使用大苗、 重造轻管、播种方式管理困难、低产低效等情况,本文经过深入分析后,建议从加强林地抚育措施、加强中幼林抚育措施、扭转“重造轻管”,树立“造管并重、以管为主”的管理理念、明确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的专项资金、创造良好的森林经营氛围等措施实施改善,可提高中幼林的抚育结果,更好为森林资源的经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云,付玉嫔,李思广,等. 弥渡云南松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分析[J]. 西部林业科学,2024,53(5):49-55.
[2]合金鑫,李莲芳,李俞鑫,等. 云南松不同林龄人工林的林木分化特征分析[J]. 绿色科技,2021,23(21):115-120.
[3]母德锦,陈林,许玉兰,等. 云南松PyCADs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24,37(6):1203-1211.
[4]罗丹,吴小平. 森林培育中的中幼林抚育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23,29(9):100-102.
[5]霍瑞燕,卢绪杰,卢绪鹏,等. 森林培育中中幼林抚育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22(18):103-105.
[6]杨琳琳,牟世明. 当前中幼林抚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 农村科学实验,2021(31):129-131.
[7]太廷惠,杨兴,申腾朝,等. 云南松近年来研究进展[J]. 林业调查规划,2023,48(2):61-64.
[8] 陶伦艳.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下中幼林抚育技术探究[J]. 广东蚕业,2024,58(5):79-81.
[9]杨历雨,李莲芳,杨文君,等. 云南松蹲苗的特征分析[J]. 种子,2020,39(8):149-153,163.
[10]罗曦,王凯,曹国靖,等. 云南松和地盘松种子萌发特性比较[J]. 林业科技,2024,49(6):7-12.
[11]师睿,李玮,彭长青,等. 云南松及林下主要灌木叶功能性状对林分退化的响应[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6(2):355-365.
[12]蔡年辉,胡兆柳,贺斌,等. 云南松苗木萌枝能力对截干高度的响应[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2(4):85-94.
作者简介:
谷得露(1980-6)男,汉族,云南寻甸,大学本科,森林保护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