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探究
刘洋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柘沟小学 273214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其丰富的资源与智能化的功能,为实现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为例,深入剖析了如何利用平台的诊断功能进行学情预判,设计分层预习任务;如何借助平台多元资源,在课堂中实施差异化互动与探究;以及如何通过平台的拓展性内容,布置弹性化、发展性的课后作业。研究表明,智慧平台的有效应用,能够将个性化教学从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实践,精准赋能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其自主、深度、创造性地成长。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小学语文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迫切要求教学实践从知识的单向灌输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1]。然而,在班额普遍较大的教学现实中,“因材施教”的理想常常难以落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此带来了破局的契机,特别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的全面推广,以其权威、系统、海量的优质资源,为一线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路径选择。智慧平台不仅是数字资源的汇聚地,更是一个潜在的学习分析与教学决策支持系统。因此,如何将其巨大潜能转化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策略,便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 平台赋能:个性化教学的理念重塑与路径支撑
传统教学对学情的把握多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判断,而智慧平台则通过数据与资源,为个性化教学的精准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它首先重塑了我们对“学情”的认知,使之从模糊的印象转变为可量化的数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行为,如观看视频的时长、练习题的正确率,都能帮助教师清晰地描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画像”,精准识别其知识的薄弱点与能力的优势区。
在此基础上,智慧平台为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开辟了有效路径。它允许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推送差异化的学习材料,实现了资源选择的个性化。这种资源上的弹性,自然支持了学生依据自身节奏进行非线性、自主调控的学习,从而促成了学习路径的个性化。整个过程又由平台的即时反馈机制所保障,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则可根据后台数据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使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2]。这一系列变革,意味着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向了“学”,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旅程的设计者与领航员。
二、 实践探索:以《乡下人家》为例的个性化教学三部曲
《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乡下自然、和谐的生活图景。面对这篇意蕴丰富的课文,借助智慧平台,我们可以演绎一曲从课前诊断、课中互动到课后延伸的个性化教学“三部曲”。
(一)课前诊断先行:绘制学情地图,启动分层预习
个性化教学的起点在于精准的课前诊断。在学习《乡下人家》前,教师可发布一份内嵌平台工具的线上预习任务单,使其成为一个小型“诊断探测器”。任务单可以包含本课生字的“朗读工具”和基础练习,学生完成情况的数据能直观反馈其字词掌握水平,系统甚至可以智能推荐掌握不佳者重温相关的讲解视频。在此基础上,一个开放性问题,如“读完课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可以初步探测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为进一步拉开认知层次,教师还可利用平台资源库推送不同难度的拓展材料:对多数学生,播放一段田园风光短片以激发兴趣;对学有余力者,则推送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引导其进行初步的比较阅读。通过这样一份多维度的预习任务,教师在课前便能绘制出一幅清晰的“学情地图”,将学生的能力层次了然于胸,为课堂教学的精准导航奠定基础。
(二)课中因材施教:重构课堂生态,实现差异互动
课堂伊始,教师可播放智慧平台上剪辑的情境视频,将课文中的田园风光生动再现,让所有学生沉浸其中,达成情感共鸣。进入文本研读环节,差异化教学便开始精准展开。例如,在品味文章描绘屋前景物的段落时,教师的引导将各有侧重。对于基础尚需巩固的学生,提问侧重于信息提取,并可利用平台课件的圈画功能辅助他们在数字教材上标注;对于能顺利理解文本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品味“时时”“常常”等词语的妙处,想象那份和谐的画面;而对于具备探究能力的学生,则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探究作者的观察顺序及其好处,并将其与预习过的古诗进行比较。在小组合作中,这种差异化同样得以体现,通过异质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为课文场景配解说词”等任务时各司其职、互相启发,确保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着有意义的学习。
(三)课后分层延伸:设计弹性作业,促进持续发展
课后作业是个性化教学的自然延伸,智慧平台丰富的资源库为设计弹性化、发展性的作业提供了无限可能。教师可以围绕《乡下人家》的学习,设计一份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菜单”。菜单的基础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做题,即完成平台上的“课后练习”,旨在巩固基础知识。在此之上,是丰富的拓展性选做作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我是小小朗读者”任务,利用平台录音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挑战“作家作品探究”,在平台上搜索作者或相关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对于最具创造力的学生,可以设置一项与单元习作“我的乐园”深度融合的挑战性作业,即模仿课文写法,观察并描绘自己的“乐园”,并尝试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这样的作业设计,既保证了学习的共同基础,又为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从被动的任务完成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索者。
结语:善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实现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有效路径。它赋能教师精准“看见”每位学生,从而设计从课前到课后的差异化教学。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学回归育人本质的体现,旨在让每个独特的生命都能在语文学习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马丽霞,钱红刚.小学语文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下的备课模式探索研究[J].知识文库,2025,41(13):154-157.
[2]王海鸿.巧用国家智慧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无痕融合[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