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探究

作者

陈小华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中心学校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强调,要积极推进“互联网 + 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 并遵循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 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动形成一个人人学习、随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朝向更开放、更适应、更以人为本、更平等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有效地遵循“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辅助教学”的精神, 有效地按照“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这一精神,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能得到很好的激发,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大的丰富,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把多媒体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也可以把课堂气氛渲染出来,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下面,我结合个人的一些教学实际,就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一些经验谈一谈。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因为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经常受到外界的直接影响。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多只是利用挂图或投片的方式,在枯燥的字词句之外,创设情境,让导入的知识有时显得生硬而苍白。但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生动、贴切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得到激发和发挥,从而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接受。如在讲授《日月水火》一课时,我运用 AR 技术扫描课本上的生字,画面上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甲骨金文小篆楷书的演变过程 ( 如太阳图形转换成方块的“日”字 );接着让学生用平板电脑扫描生字卡,并仿照动画的轨迹,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将生字卡写出来;通过 3D 立体动画突破抽象符号记忆,学生识字正确率明显提高。又如,在教《观潮》的课堂导入时,我使用 VR 设备播放钱塘江大潮 360 °全景视频,配合潮水轰鸣的立体声效;学生佩戴 VR 眼镜“身临其境”观察潮水形态,口头描述“白线→水墙→万马奔腾”的变化过程;对比传统教学,学生对“浩浩荡荡”“漫天卷地”等词语理解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跨越时空,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借助于想象的支撑。多媒体技术展现了丰富的表现能力,能够模拟各种情境,通过综合运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来创造情境。这种形式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静态内容转化为动态表现,将抽象概念呈现得更加直观。比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时,很难深入了解它的丰富和美丽,因为学生对西沙的了解不够直观。我带领学生观看了《美丽的西沙》纪录片,用优美的音乐和老师的讲解,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讲解,在西沙的海洋世界中展示了西沙海底珊瑚、热带鱼群、丰富的物产等画面,使同学们仿佛置身于西沙的海洋世界,使同学们对西沙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这样教学,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将抽象、难以直观展示的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情景,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表象,不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图像、文字、色彩和音乐等元素,对教材进行生动而清晰的解读、展示和引导,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帮助他们更好地接收大量的教学信息。在这个时刻,教师的恰当指导和讲解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突破学习的关键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讲授《瀑布》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瀑布视频,欣赏飞流直下的瀑布,感受大自然浩瀚景观的雄伟与壮观,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作者描绘瀑布的全貌时,形容它是“千丈青山映衬下一道白银”。 此时,让学生们欣赏画面:高耸的山峰被浓密的森林环绕,郁郁葱葱,瀑布从青山直泻而下,阳光照耀下犹如洁白的银光。 在青山的衬托下,景象显得格外壮观。作者近距离观察瀑布,恰似“一面珍珠般的屏风”。他让学生观看录像:瀑布如奔腾的流水,随风摇曳,水珠四溅,徐徐飘落,轻柔如烟,朦胧似雾,纷飞如尘,充满了生动的趣味。这样生动形象,画面感染力强,声、色、形兼备,能使学生的感官投入到眼、耳、口、心的各个方面,使教学立体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为了达到文道合一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意境的创作,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达到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融会贯通,感人至深。 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听精彩的《漓江曲子》,观桂林山水的“甲天下”, 并配以富有韵味的南国水乡视频,使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融为一体, 按照文字的描摹,融会贯通。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而且增强了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强烈审美教育,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曾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将深刻影响我国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过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这一观点进行了高度概括。我们知道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教学互动和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教学互动是不一样的,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所以从课堂的互动来看,不仅有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更多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通过网络的互动,学生和老师之间更多的是学生和老师互动、沟通。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学习软件插入教师机上的网络课堂互动功能,学生在学习状态下,通过鼠标选择或按下鼠标跳转的方式进行反复学习。如学一课文,我仅需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媒体 PPT 课件教学自己朗读,并能通过课前准备好的音频、视频、图片,思考回答我给出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进行阅读。虽然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需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才能满足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 不仅如此,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也要经常在教学中提出,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并进行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的信息发布会,使学生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以各种智能设备和网络为依托,积极开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促进新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势在必行,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促进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借鉴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提升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陆. 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