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技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杜鑫 袁威威 罗正明 谢仕宗 胡智阳 华科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都匀供电局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都匀平塘供电局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都匀供电局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都匀福泉供电局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都匀福泉供电局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都匀褔泉供电局
一、引言
业技融合是指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嵌入业务全流程,推动业务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在电力、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业技融合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这一背景对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 —— 不仅需要精通传统业务技能,还需具备数字化工具应用、数据分析、跨领域协作等复合能力。以贵州电网都匀供电局为例,其推行的 “都匀范式” 通过数据赋能与工具支持,实现了业务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而一线班组缺员、技能与数字化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凸显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研究业技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业技融合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
(一)业务与技术的跨界整合能力
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打破 “业务与技术割裂” 的传统思维,既能深入理解业务本质,又能运用技术手段解决业务问题。例如,电力行业的营配综合岗位人员,需同时掌握配电线路运维业务知识与电网管理平台、GIS 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的操作技能,在故障抢修中既能判断线路故障原因,又能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定位问题节点,提升抢修效率。
(二)数字化工具应用与数据分析能力
业技融合以数字化为基础,要求人才具备数据获取、处理与应用能力。如 “都匀范式” 中,一线作业人员需运用 “指标宽表”“数据看板” 等工具,对电费回收、线损管理等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指标并提出改进方案 [1]。这需要人才掌握数据可视化工具、计量自动化系统等技术,将数据转化为业务决策依据。
(三)跨职能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业技融合背景下的工作多以项目制推进,需跨部门、跨专业协作。以电力安全隐患排查为例,复合型人才需协调生产、营销、技术等部门,结合现场勘查数据与系统监测信息,制定综合性整改方案,这要求其具备沟通协调、团队协作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三、当前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
传统培养模式侧重单一技能提升,如电力行业的技能培训多聚焦线路检修、电费抄核等独立业务,未明确业技融合所需的复合能力标准。部分企业虽提出 “复合型人才” 培养口号,但未结合岗位实际制定具体能力清单,导致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脱节。
(二)课程体系陈旧,技术与业务融合不足
课程设置仍沿用 “业务理论 + 技能实操” 的传统模式,技术内容多作为辅助知识存在,未实现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例如,数据分析课程未结合线损管理、客户服务等具体业务场景,导致员工虽掌握工具操作,却难以应用于实际工作。
(三)实践环节薄弱,缺乏真实场景锻炼
现有培养多以课堂讲授和模拟实操为主,缺乏业技融合的真实场景训练。员工在培训中学习的数字化工具应用,因未与实际业务流程结合,难以转化为岗位能力 [2]。如都匀供电局部分一线员工虽参与过系统操作培训,但在实际线损分析中仍依赖经验判断,未充分利用数据工具。
(四)评价机制单一,忽视复合能力考核
评价多以理论考试和单一技能考核为主,未将跨领域协作、数据驱动决策等复合能力纳入评估体系。如电力行业的技能等级认定,仍侧重操作规范考核,对员工运用技术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评价,难以激励复合型人才成长。
四、业技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明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制定 “业务 + 技术” 双维度能力标准,参考都匀供电局岗位说明书对关键岗位进行胜任力分析,明确复合能力要求,例如营配综合组组长需具备 “配电运维业务能力 +GIS 系统操作能力 + 数据分析能力”,客户经理需掌握 “客户服务技能 + 电费回收系统应用 + 用户画像分析能力”,通过细化能力清单,使培养目标具象化、可量化。
(二)构建 “业务场景化 + 技术模块化” 的课程体系
突破传统课程中业务与技术割裂的局限,以真实业务场景为框架融入技术内容,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如线损管理模块,结合 “都匀范式” 的线损分析看板,在讲解线损理论时,同步教学数据宽表制作、异常指标智能识别等技术方法,让员工理解线损成因的同时掌握数字化分析工具;安全管理模块将 “两票” 数字化管理系统操作嵌入安全规程培训,通过模拟线上流程与线下实操的衔接场景,提升员工对数字化作业规范的掌握度 [3]。同时,增设 “电力业务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的客户服务创新” 等跨领域课程,帮助员工建立业务与技术融合的系统思维,实现从 “单一技能” 到 “复合能力” 的提升。
(三)创新 “项目制 + 导师制” 的实践培养路径
以真实业务项目为核心载体,推动员工深度参与业技融合实践。例如都匀供电局的 “星级供电所创建” 项目,要求员工在推进过程中同步运用营销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完成客户分群画像、线损异常治理等具体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整合业务经验与技术能力。同时,组建 “业务骨干 + 技术专家” 双导师团队,实施一对一培养:业务导师聚焦实战经验传递,指导员工把握业务逻辑与关键节点;技术导师侧重工具应用教学,协助掌握数据分析、系统操作等技能。二者协同为员工设计个性化成长路径,如针对线损管理岗位员工,安排其全程参与 “数据宽表搭建 — 异常指标定位 — 现场降损方案制定” 闭环工作,通过 “做中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与激励机制
从 “业务技能、技术应用、协作创新” 三个维度进行评估,采用“理论考核 + 项目成果 ∇+360 度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如对营配人员的评价既考核线路检修规范度,也评估其运用 GIS 系统优化巡检路线的效果及跨部门协作中的贡献;参考都匀供电局的 “业技融合激励方案”,对复合型人才在绩效、晋升、荣誉等方面给予倾斜,例如将技能等级与岗级挂钩,对掌握复合能力的员工优先晋升,设立 “数字化应用能手”等奖项,激励员工主动提升业技融合能力。
五、结论
业技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需打破传统模式束缚,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构建 “目标明确、课程融合、实践导向、评价多元”的培养体系。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将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入培养各环节,通过真实场景锻炼提升员工复合能力,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未来,随着业技融合的深入推进,培养模式还需持续迭代,可引入AI 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或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更真实的融合场景,不断提升培养效能,助力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 周颖辉 , 徐卫杰 , 薛军 , 蔡宇 , 吴亚垒 , 王海燕 . 基于“ 链上聚合 + 智慧交互” 的“ 榫卯结合” 式业技融合创新实践研究 [J]. 邮政研究 ,2024,40(03):50- 56.
[2] 王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2):68- 72.
[3] 张健。电力行业业技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人力资源管理,2022(5):45-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