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信息化2.0 的中职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范宏伟 郭莹
辽宁工贸学校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数学作为中职重要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至关重要,是学习专业课程、支撑职业发展的基石。但传统中职数学教学普遍面临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困”现象突出。
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教育进入 2.0 时代。《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 + ”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及治理新模式,为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注入动力。智慧课堂作为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典型产物,凭借数据化、个性化优势,成为破解教学难题的关键,研究其教学模式创新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教育信息化2.0 的内涵与中职数学教学困境
(一)教育信息化2.0 的核心内涵与特征
教育信息化2.0 是对“基础建设、应用驱动”的1.0 时代的全面升级,实现信息技术从“工具层”到“生态层”的跨越,核心是从关注“物”的技术应用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从“工具性”叠加转向“生态性”融合创新,具体有四大特征:
1. 理念转变:从“技术驱动”到“理念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技术重构教学逻辑;
2. 模式重构:从“技术与教学融合”到“技术赋能教育生态”,推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变革;
3. 资源升级:从“数字资源”到“智慧资源”,资源具备交互性、生成性、自适应性,如可交互微课、虚拟仿真实验;
4. 评价革新:从“经验评价”到“数据驱动”,依托学习分析技术采集全流程数据,实现过程性、精准化评价。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传统困境
1. 学情复杂,差异显著:中职学生生源多样,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未掌握初中核心知识,且普遍存在畏难与厌学心理,“一刀切”教学无法兼顾不同层次需求;
2. 内容抽象,应用脱节:教材多沿用普教框架,偏重理论推导与公式记忆,缺乏与机械、会计等专业的关联,也未融入生活场景,学生因不知“数学有何用”而动力不足;
3. 方法单一,互动不足:课堂以教师“讲授 + 板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即便用多媒体也多停留在“电子板书”层面,缺乏深度互动与协作探究,难以激发兴趣;
4. 评价滞后,反馈不及时:以终结性笔试为主,侧重知识记忆,忽视学习过程与能力考查,教师难以及时调整教学,学生也无法及时改进学习。
教育信息化 2.0 倡导的个性化、智能化理念,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方向与技术支撑,奠定了智慧课堂构建基础。
三、“三段十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以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云(智慧平台)、台(教师终端)、端(学生终端)”,构建“三段十步”智慧课堂模式,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衔接阶段:
(一)课前阶段:精准诊断,以学定教(3 步)
1. 学情分析,资源推送:教师通过智慧平台分析往届与本届学生前期数据,定位知识薄弱点(如“函数图像”),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包含5-8 分钟微课、导学案、10 道互动测验的预习包,推送至学生终端;
2. 自主预习,完成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完成测验,平台自动记录预习时长、答题正确率等数据,生成个人报告;
3. 数据反馈,二次备课:教师查看班级学情报告,掌握共性错误(如“一次函数与方程混淆”),定位课堂重难点,同时了解个别学生情况,完成“二次备课”。
(二)课中阶段:协作探究,内化知识(5 步)
1. 情境创设,问题导入:教师用多媒体、AR/VR 创设专业相关情境(如机械专业“机床零件加工精度计算”),激发探究兴趣,引出核心问题;
2. 协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 4-6 人一组,用平板登录平台“协作模块”,借助几何画板、仿真软件探究问题,分工完成“数据收集 -模型构建- 结果验证”,并上传过程与结论,教师实时巡视点拨;
3. 成果展示,互评交流:小组通过“屏幕共享”投屏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用“弹幕评论”“在线提问”互动,再从“思路、方法、应用”三方面在线评分;
4. 精讲点拨,归纳提升: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如“线性规划约束条件错误”)、核心概念(如“导数几何意义”)精炼讲解,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实现内化;
5. 当堂检测,即时反馈:教师发布15 道左右检测题(含基础、中档、提高题),学生在线作答,平台即时批改生成错题报告,教师针对高错误率题目集中讲解,对个别学生一对一指导。
(三)课后阶段:拓展延伸,个性发展(2 步)
1. 分层作业,巩固提升:平台依据课中检测数据,为不同层次学生推送差异化作业:基础薄弱生推送“公式应用”题,中等生推送“综合应用题”,学优生推送“跨专业拓展题”,学生完成后平台即时批改并提供解析;
2. 拓展学习,反思总结:教师推送“3D 打印几何建模”“电商数据分析”等专业案例及数学文化资料,鼓励学生小组完成“班级值日优化”等小型项目并上传展示;师生通过平台论坛答疑反思,平台汇聚全流程数据生成个人成长档案,支撑过程性评价。
四、实施策略与保障
1. 强化教师培训: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 2.0 理念、智慧平台操作、大数据分析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邀请专家示范授课,组织跨校交流;
2. 共建智慧资源:联合同类中职校、行业企业开发资源库,融入专业应用案例、仿真实验、项目化任务,定期更新并实现校际、校企共享;
3. 改革评价机制:建立“线上数据( 30% ) + 课堂表现( 20% ) + 项目成果( 30% ) + 小组贡献( 20% )”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以“成长档案”呈现结果,侧重激励进步
4.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校园 WiFi 全覆盖,为教师配备智能讲台、触控屏,为学生配备平板(或支持 BYOD 模式);引入超星学习通等成熟平台,配备技术人员保障运行。
五、总结与展望
“三段十步”智慧课堂模式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有效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激发学生兴趣,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统一施教”向“个性发展”转变。
但模式推广仍面临挑战:部分教师难改传统理念、优质职教特色资源匮乏、学生数据安全需加强。未来可聚焦三方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中的应用、深化虚拟仿真技术在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实践、构建科学的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中职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 2018.
[2] 祝智庭,彭红超. 智慧学习生态:培育智慧人才的系统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7(04):5-14.
[3] 刘邦奇,李鑫. 智慧课堂:概念、特征与关键技术[J]. 现代教育技术,2019(02):12-18.
[4] 王冬兰.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68-72.
[5] 刘晓琳,黄荣怀. 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课堂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03):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