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激发的策略
范嘉匀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官渡实验学校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引言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独立写作能力。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作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写作兴趣和创作潜力。
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1.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作过程的独立性
作文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逐步掌握表达自我的技巧,理解作文的功能和结构,从而拓展自我思考的深度。其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创作过程中的自主构思,体现在对写作内容的自主选择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形成问题意识,从多个角度审视事物,从而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2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及写作结构的规范性
借助合理的作文训练,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中学会条理清晰地呈现观点。同时,从立意、谋篇到行文清晰地组织写作思路,形成连贯、严谨地写作逻辑。这种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构建文章时形成从总体到细节的结构意识,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分清主次、把握层次的能力,让文章具有更强的可读性。逻辑思维的锻炼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深度分析事件和观点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构建段落、安排论据及组织语言的方法,进而提升整体写作水平。
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2.1 调整教学目标,落实因材施教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强调因材施教,意在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作文教学目标,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情,确保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小学生之间有着较高的匹配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对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习惯等,以便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实际进行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习作教学,对于写作能力较强,词汇积累丰富的学生而言,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尽量要求学生展开详细的描写,以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丰富的词汇知识;对于写作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则应以能够准确描绘出描写对象的外观形态或者故事情节为主。
2.2 借助例文,学习写作技巧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即例子”理念为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这意味着我们应充分利用例文,通过细致分析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在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写作主题,注重事物特征的生动描述、说明方法的恰当应用,以及内容结构的合理安排。通过分类指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选取描写对象:以动物为例,可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饮食偏好等维度展开;植物要关注其生长环境、叶片形态等;物品可描述外观、种类及制造工艺等;美食则需涵盖产地背景、制作原料、烹饪方法等内容。此过程旨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分类思维,为后续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还可以引入《鲸》与《风向袋的制作》等例文作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参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主动探究这些文本如何运用具体说明的方法展现事物特征。《鲸》采用数据列举、比较对比等手法,而《风向袋的制作》则通过步骤说明的方式展现制作流程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领悟并模仿这些写作策略,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中创新,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
造性表达能力。
2.3 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方式可以朝着多元化、多维互动的方向变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突破传统讲授模式,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新样态。情境创设教学法通过真实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激发表达欲望。项目式学习将写作任务嵌入主题探究过程,使语言运用与问题解决形成有机整体。跨学科融合教学可打通语文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的壁垒,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性表达。技术赋能方面,运用数字平台构建写作社区,通过在线协作、互评互改增强写作交互性。
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3.1 构建轻松氛围,鼓励学生表达
小学生刚开始学习生活,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若一味约束、强制管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因此,在实际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时,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需要营造、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一方面,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写作练习,如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以成年人的角度和思考方式限制学生思考和想象力。
3.2 构建生活化素材积累体系
建立生活与写作的深度关联是破解素材贫乏的核心策略,小学语文教师需引导学生将观察视角转向真实生活场域,通过系统化训练培养多维感知能力。在自然观察维度,组织学生定期记录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用科学观察日志形式培养细节捕捉能力;在社会体验维度,设计家庭劳动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通过角色体验积累情感素材;在文化浸润维度,开发传统节日习俗观察、方言采集等特色项目,在文化传承中丰富表达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构建“观察- 记录- 分类-存储”的素材管理系统,指导学生建立个人素材库,运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进行分类整理。家校协同机制需同步建立,通过亲子共读、家庭故事会等形式拓展素材来源,形成校内外联动的素材积累网络,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积累作文素材。
结束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有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其综合素质。教师应借助情境创设、写作反馈以及课外拓展等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互动以及自主的写作环境,以提高其写作技巧,帮助其在互动中获得多视角的成长,从而促使其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对写作的热情。由此,作文教学不再只是技术层面的训练,还是拓展学生思想深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邹立凡.语文作文教学中“读写融合”的学情应用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4(30):74-75.
[2]尤梅.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语文世界,2024(30):56-57.
[3]管洋.从“意义”到“灵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范式的转换[J].语文世界,2024(3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