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效果分析
袁希红
武汉市第二初级中学 430010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作为关键板块,既是语言输入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存在逐句翻译,知识内容零散、逻辑思维线索模糊等问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结构思维工具,具备将语言、图像和逻辑关系相结合的优势,清晰呈现文本脉络,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路径,实现阅读能力突破。本文基于人教版教材实际教学内容,探讨其在武汉地区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及实效。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转型需求
(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限,阅读内容结构复杂,学生理解障碍突出
初中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缺乏将信息层层归纳、逐步整合的能力。初中英语阅读材料多涉及故事叙述、说明描写、等多种文本类型,结构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与逻辑跳跃性。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面对大量分散的信息点和细节描写,往往只关注词汇和句意层面的理解,而忽视文章整体结构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断层,无法建立起连贯的理解路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面对生词、长难句和陌生句型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这既制约了英语综合素养的发展,也削弱了学生的持续学习动机与信心。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视觉化引导工具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以教师讲解、学生划重点、逐句翻译等传统模式为主,课堂呈现方式以文本阅读和口头分析为核心,篇章缺乏系统的视觉辅助支持。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依赖教师的口头提示或板书内容,阅读认知过程中缺少结构化的图示引导,不利于形成清晰的知识构架。在理解文章结构、人物关系、段落逻辑等方面,单一文字线索既无法满足学生多维理解的需求,也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构建认知框架的意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教学的创新空间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成效分析
(一)在预习环节中构建图式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预习阶段引入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建立起对文本的初步认知框架。在课前教师可根据阅读话题设计简明扼要的导图模板,涵盖主题词汇、相关人物、时间线索以及背景知识等要素,引导学生在查阅资料、自主阅读中填充内容,形成视觉化的图式背景。学生通过关键词连接、分支梳理等方式,将原本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有效建立起主题预期与语境关联。以八年级上册 Unit 5“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中 Section B 2b 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米老鼠简笔画,引导学生说出米老鼠相关信息,如它的女朋友是 Minnie,创作者是 Walt Disney 等 。同时引出新词汇如cartoon character、simple、girlfriend、successful 等,并把这些关键词和问答中出现的重要信息都添加到思维导图上。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激活学生已有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为阅读做准备。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提供部分空白导图让学生自主完成,也可指导学生制作个性化阅读框架,增强他们对课文的主动探索意识。
(二)在课堂导读中梳理文本主线提升理解效率
课堂导读是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全面理解与结构把握的关键阶段,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视角迅速把握文章内容框架与内在逻辑。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不少课文包含情节发展、观点表达或说明结构,教师在导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时间线、因果关系、对比结构等搭建导图主干,再以关键词或短语拓展各级分支,使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呈现。思维导图在此阶段的使用不仅能减轻学生对大量文字的认知负担,还能将复杂的语言材料转化为可视化的信,提升
其整体把握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在细节分析中标注关键词句增强逻辑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细节理解往往涉及到大量信息点的提取与加工,思维导图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信息筛选与逻辑整合的功能。在细节分析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导图的若干节点,在每个小分支下添加关键句、细节描述,通过颜色、图标或线条区分信息类型和重要程度,使内容更加清晰。学生在完成这一过程的同时,需对文章中的关键语法结构、连接词、因果关系进行主动识别并在导图上进行标注,强化了对语篇结构与逻辑衔接的理解。特别是在涉及说明文或议论文类型课文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明确段落之间的论证路径与支持层级,提升了分析与推理能力。
(四)在拓展延伸中辅助语言输出激活表达思维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作为理解输入信息的工具,也能在语言输出阶段有效激活学生的表达思维,特别是在阅读后的拓展活动中,导图成为连接阅读内容与口头或书面表达的重要中介。学生在导图中已经整理并分类的信息,可以直接转化为写作的提纲或口语表达的结构参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阅读话题设计读后续写故事及观点陈述等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导图中的主要信息节点发展完整的表达内容。导图中的信息成为写作提纲,既能够缓解学生表达压力,也提升了语言输出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思维导图的图像式组织结构为表达提供了视觉支持,促使学生围绕主题形成有序的语言表达路径,在语言结构、句式运用与语义逻辑方面表现出更高水平。
(五)在课后复盘中支持个性化笔记促进反思
课后复盘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知识与反思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将思维导图作为复盘工具可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并建立个性化认知结构。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的主要信息、结构层次、重点词句和拓展内容整合到导图中,形成一份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阅读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单元主题定期整理阅读导图,将多个文本进行比较和整合,构建知识链条和语义网络。这种导图式笔记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思维轨迹与理解角度,更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学生在复盘导图中增强了对信息价值判断与内容关联的思考,也逐步形成自我监控与元认知能力。
三、结束语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表明,该工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信息整合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解效率低、参与度弱、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可视化特点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任献文 . 借助思维导图,让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更清晰 [J]. 校园英语,2019,42(11):67-70.
[2] 沈莉 . 以图拓思——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策略[J]. 新课程 ( 中 ),2019,35(02):43-46.
[3] 张银亚 . 融入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研究 [J]. 校园英语,2019,42(0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