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到法治信仰: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逻辑进路
李玉溪 张纬武 胡文娟
1.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 999078 ;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摘要:法治观,是人们对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的意识与看法。大学生的法治观,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依法治国、法律至上等一系列法律治理的理念、意识和精神的观念集合。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面临着制度缺位、体系不全、氛围不浓、师资不优等问题,高校应当从完善法治观教育体系、深化法治观教学改革,强化法治观教育保障等方面强化大学生法治理念、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坚定大学生法治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培育
一、法治观与大学生的法治观
法治观,是人们对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的意识与看法,其核心是对于依法治理、依法治国以及依宪治国在思想层面的感受与认知。它既包括法制观,也就是法律制度如何制定、法律体系如何建构的问题;也包括治理观,也就是如何规范执行法律制度、如何运用现有法律制度解决问题;它既是一种法理念,指导人们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也体现为一种法感情,折射出人们对法律权益、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态度和情绪。
法治观不仅关注法律的制定,同时也关注法律的执行,其主要目标在于为社会治理提供公平正义的秩序价值,以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从法治观的视角观察,任何机关、组织、团体和个人要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人无论民族、种族、家庭出身,均同等的接受法律的保护。
可见,法治观一方面为社会治理提供一条合理化、科学化、权威化的路径,指导社会治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另一方面它关涉到法律治理的空间与场域,体现了人们运用法律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法治意识、锤炼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养。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关系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定和完善,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果和效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关键环节,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将法治教育、法治观培育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将法治精神和法律文化融入专业建设,将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融入课程教学,强化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以提升大学生学法用法的能力。
大学生的法治观作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法律以及与法律相关问题的观念的集合体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对大学生法治观进行培育应当具化为一个由法治理念的积累、法治素养的积淀以及法治信仰的形成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主要障碍
1、制度缺位:法治观培育动力不足
制度建设是高校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也是学校维持校园和谐发展稳定的保障。需要通过依法治校的理念为核心来构建和推动。新时代的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以法治校园建设为核心的校园制度体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现依法办事的法律思维,对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安排仅仅是宏观的,或者说是校园法治本身的,比如学校章程,比如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即便关注到,也很促使学生将其和法治校园建设联系起来。具体到微观层面,也就是校园法治制度本身是缺位的,无法对学生法治观培育所需要的政策、环境、平台给与必要的支持,难以对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产生直接的推动力。
2、体系不全:法制观培育方法不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体现了一所高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在课程设置、学业安排等方面会体现出专业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或者说体现出学校或专业建设的倾向和重点。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并未在课程设置上安排法律类课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课程也比较鲜见,造成实质意义上专业法律法规运用能力的缺失。从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开展的活动来看,以法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对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收效甚微。从法治观培养的要求来看,很少有学校将法治观教育的一、二、三课堂一体化进行设计,通过理论+活动+实践的校园法治教育体系来推动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
3、氛围不浓:法治观培育效果不好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范围,对其法治精神的培育能起到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与政法类专业院校不同,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需要充分的校园法治文化提供必要的支撑。作为一种经由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探索并亲身参与而凝练的宝贵精神财富,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培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在特定的时间可以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志和名片,表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有益性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对于校园法治文化的关注程度势必影响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和完善。与文艺、体育、语言等素养相对应的规模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相比,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动力不足,综合性大学情况略微好些,专业性大学几乎乏善可陈,大致满足于每年的宪法日的专题活动,或者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反诈宣传时偶尔予以与法律相关的提示。大多高校并未有关于法治文化活动的系统性方案,很多校园文化载体如校园文化墙、校园宣传栏等并未给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空间,影响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氛围支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4、师资不优:法治观教育基础不牢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专业化的教师予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高等学校聚焦专业和学科,引进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打造学术研究团队、教学改革团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必要的人事举措,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综合素养类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法律素养教育的师资在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中占比较低,还不能适应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实际需求。在此情况下,有高校探索出由专任教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法治观教育或者由辅导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开展法治观教育,对推动学生法治观念成长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少法学专业的背景,很多法律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讲解不够、分析不足、论证不到位,导致法治观培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主要路径
(一)完善法治观教育体系,强化大学生法治理念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校园法治制度
高校应大力推行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对自身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等进行完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让校园法治化建设更有时代特征和鲜明法治文化特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方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法治校园组织结构。成立学校法治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学校主管法治校园建设工作的集体决策机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学校法治校园建设事宜,处理学校法治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完善学校法治教育制度体系,形成有据可依,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教育氛围。
2、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学生多重需求
适时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和理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优先论证专业法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积极开发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交叉课程的设立。进一步完善公共选修课体系,优先为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合理布局民法典、法律与生活等法律类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对法治教育提升的不同需求
3、加强课堂联动,强化课堂育人功能
强化第一课堂理论育人、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第三课堂实践育人,一二三课堂联动的育人格局。坚守第一课堂的法治观培育的前沿阵地,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宪法、民法典等法律以及尊重宪法,崇尚法律权威的要求,夯实学生的法治观基础。探索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将法律知识与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分享会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教育部每年举办的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宪法知识答题比赛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对于提升学生法治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律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法治观培训的作用显而易见,通过直接参与案件庭审旁听,模拟审判、法治宣传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主动融入法治教育,深刻感悟法律的权威和守法的意义,有助于法治观培育的目标实现。
(二)深化法治观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要充分尊重教高等教育的规律和法治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循序渐进加以推进。
1、不断丰富法治观培育的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这门课是所有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涉及法律知识的部分是非法学专业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思政课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结合大学生法治教育实际情况,科学选取法治教育案例,为强化学生法治理念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在专业课的设计上,在有条件情况下,应开设专业法制课程,重点讲授行业规则、业务规范,助力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法治意识;在非专业法制课程中,应运用好课程思政的手段,将专业法治要求和专业法治理念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及时形成遵规守纪、学法守法的良好职业习惯。要注重法治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方式的运用,按照学段、学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法治教育课程,通过小、中、大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在校生逐步深入吸收法治建设理念,为大学生法治观的养成提供有效的支撑。
2、不断创新法治观培育的教学方式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庸俗化趋势,让大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手段逐步疏离。作为法治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数智化应用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案例式、互动性教学模式等积极调动学生从碎片化、庸俗化信息中走出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主动融入法治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三)强化法治观教育保障,坚定大学生法治信仰
1、多元师资保障,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
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需要优质的教育主体的支持。与多层次的培育路径相适应,法治观培育的师资队伍也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学专业或者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前者对应法学专业,或者对应非法学专业。由于具有相对扎实的法学专业能力,这些教师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其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定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念;担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是提升学生法治观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够将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遵守法律、尊重规则的道德品质,坚守道德底线,坚定法治信仰;专业课教师注重将法治理念融入课程知识体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予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规范意识;辅导员是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关键力量,如果说前者对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有特定的场域,辅导员的教育则是全方位的,他们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学生遵章守纪、依法办事,忠诚宪法、忠于法律。学生法治实践是重要的法治教育方式,有条件的高校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引进公检法司的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学生法治实践导师,通过法官、检察官、警察等结合案例对法治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无疑会产生强大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学生切身感受法治的强大力量。
2、多元条件保障,助力学生坚定法治信仰
前已述及,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需要学校各部门各机构群策群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也客观上存在着对各种资源条件的需求。如实践平台建设,虚拟仿真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等需要学校给与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投入支持比较多,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法、知法、用法,认真对待权利、正确履行义务,法治素养不断提升,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也更加坚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2]张文显.弘扬法治精神[N].法制日报,2007-08-17.
[3]李九丽.论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行业精神、职业精神、专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Z223172);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四维一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K22YG32134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重需求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SKSZ13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