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探索

作者

何画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3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需要全国上下团结奋斗”[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涉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具有多元的政治诉求和价值观念,由此催生出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汇聚民意、科学制定政策并推动实施。新时代,如何进一步释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潜力与效能,汇聚广泛智慧与强大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值得思考。

一、加强政党现代化建设,促进多党合作事业主体健康发展

着力推动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多党合作制以何种面貌置身于世界政党制度之林”[3],因此,要完善中国政党制度,需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为目标取向,不断强化其执政能力。一要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政治信仰,把政治信仰建设作为一项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永久工程,以思想上的自觉不断引领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的真正实现。二要制度建党,通过建章立制,把分散的办法系统化、有效的措施制度化,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如,构建完备高效的组织架构体系,确保上下贯通且执行力强;实施标本兼治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目标精确和内外监督;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体系,明确责任主体与细化职责要求等。三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基因密码。面对新时代的难与挑战,党组织需勇于主动面对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敢于直面挑战并向内审视的勇气,持续增强党的“四自”能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及自我提升的能力。以解决自身问题,实现自我超越,使自身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焕发生机与活力。

继续推动各民主党派的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4] 民主党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主体角色,搞好多党合作,就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加强参政党政治性建设。要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规律的理解认同、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属性的政治体制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强化参政党原则性建设。基于参政党的性质与职责,使其深化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注重问题导向,顺应新时代的变革需求。此外,须全年夯实参政党的思想政治基础,完善组织架构,提升履职能力等,帮助参政党成为执政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二、加强制度现代化建设,规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

参政议政机制。参政议政是多党合作的生命线,需坚持“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基本点,持续深化其机制建设。首先,落实人大参与机制。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在各级人大任职规定,促进民主党派成员依据法定选举流程,进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重大政策方针的决策过程,介入国家及地方领导人员的选举环节,投身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以及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其次,完善机关工作机制。选拔并任用民主党派成员及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层面、政府机构以及司法机关中的领导职位,推动全国选拔任用党外干部工作向前发展。最后,运行政协组织机制。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需进一步确立政协委员、常委、领导班子成员和专委会成员中以党外人士为主,全面尊重并切实保障各民主党派在政协各类会议中,有权以本党派身份阐述观点,积极开展调研视察、提交提案等等合法权益。

政治协商机制。政治协商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协商民主在政党制度框架下的具体实践,具体呈现为直接协商与广泛协商两种形式。前者是政党间的协商,它在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个关键性机制。新时代,需按照《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规范,进一步明确细化政党协商的内容,完善政党协商的程序、加强政党协商的保障等。后者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的协商,其构成协商民主的重要部分,根据党派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进一步促进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重大决策的制定前期以及执行过程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协商活动,确保协商机制紧密融入并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

内外监督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在坚定遵循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表达意见、提出建议等方式,对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一种政治性监督活动。当下,民主监督已得到有效规范,但仍需从内外两个方面健全监督机制。一是内部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在内部针对民主监督作出详尽、具体、可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并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民主党派的监督权,实现民主党派监督的法治化。二是外部监督多元化、互动化。要形成民主监督与多种监督形式交叉和网状的多节点的互动,从政党协商、人民政协协商和党内监督多维度出发,构建系统有效的协同机制,全面提升并激发监督效能。

三、加强话语现代化建设,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

话语内容故事化。话语是对事实的描述,也可能塑造和影响事实。要想话语内容“深入人心”,就需要将话语内容故事化,将中国制度元素巧妙融入多样、精彩的故事中去,有效激发听众兴趣,促使他们乐于倾听,进而深入思考,从中获得启示与收获。一方面,故事内容应全面包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理念、理论基础及知识体系,展现出中国立场与态度,并突出该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要把握不同受众的不同特点,分类施策。对于国内民众,要加强中国式话语“本土回归”,增强认同;对于国外民众,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5],引发共鸣。

话语传播时代化。科学有效的话语传播能够扩大话语影响力。当下,传播主体、客体以及介质均具有时代性。对于传播主体来说,一方面需增强国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产者之间的联动配合,并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理论、业务等各方面素养高超的工作队伍。另一方面需大力挖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传播者能力,重视和支持民间有关力量发挥作用,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合作,发展和培育外部话语主体。对于传播介质来说,互联网是新时代的主要发展载体,积极用网触网,能有效拓宽公众参与范围、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整合政治资源,扩大社会覆盖面。

话语评价制度化。建构话语评价制度能够检验话语传播成效,激发话语体系再生力。一要明确评价主体。政党制度关乎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及人民的利益表达,必须把三类人群作为主要评价主体,还可通过科学筛选引入资质合格、 专业性强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提高话语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要确定评价标准。从分层和分类两个角度展开,其中,层次结构可细分为判断性层面、概念性层面和行为性层面;类别结构可分为短期内可实现的、短期内可控制的、短期内不可控制的、长期内可实现的、长期内可控制的以及长期内不可控制的。三是创新评价方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传播效果,对于难以量化的内容,可采用定性评价指标,形成经验性、总体性评价。对于可量化的内容,则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整理与反馈,以更为直观的定量评价, 体现评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庆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日报》2019 年 11 月 25 日,第 6 版。

[2]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时强调 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 在凝心聚力服务大局上发挥更大作用》,《光明日报》2023 年 1 月 17 日,第 1 版。

[3] 钟德涛:《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版,第 284 页。

[4]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2023 年1 月16 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16/content_5737374.htm。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10 页。

基金项目: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重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ZK202302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画,女,甘肃文县人,政治学硕士,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