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能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探究

作者

孟媛

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 519000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思维培育、审美陶冶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其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的关键。从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来看," 立意、论据、论证 " 的三维架构不仅体现写作规范要求,更是锤炼学生长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然而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当前高中生议论文普遍存在立意深度不足、论据陈旧单一、论证链条松散等突出问题;同时,在以往的批改作文中,教师也面临着作文批改效率低下、个性化反馈不足等现实困境。在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AI 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通过智能化的论点拓展、论据匹配和逻辑诊断等功能,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现存问题

1. 教学理念偏离写作本质,功利化倾向突出

议论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承载着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要求的关键使命。而因为议论文分数在语文的总分中占比大,教师普遍将议论文教学窄化为“应试技巧训练”,过于强调“五段论”“五句话”等结构模板和素材堆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思辨能力和个性化的表达,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入,写作教学只为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分数,功利化倾向突出。学生缺乏对材料的真实思考和情感投入,使得作文逐渐沦为“新八股文”,应试技巧与思辨能力严重脱节,这导致学生论点呈现绝对化、对立性特征,论证过程过于依赖事例堆砌而非逻辑分析,惯于套用“论点——论据——结论”等模式,论据与论点不匹配,缺乏因果推理和辩证关联。

2. 教学过程碎片化,缺乏系统设计

因为高中教学课时的紧迫,议论文写作训练经常与考试捆绑,导致教学内容零散且缺乏重点,无法按照“审题——立意——论证——修改”的阶梯进行教学,经常是一例一教,题目更换而顽疾未除,或者短期难见转机,学生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零碎的知识点难以及时运用,使得学生写作时无从下手。压力与日俱增,畏难情绪蔓延,最终容易陷入“越怕写越写不好”的恶性循环。这无疑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无法让学生在议论文写作学习中实现沟通交流与思维的提升。

2 AI 赋能高中议论文教学的优势

1.AI 多维度引导,打破应试框架束缚

AI 具有丰富的资源模型优势,利用其思维可视化工具,通过一键生成的论证图谱、逻辑流程图等可以更加直观且高效地呈现议论文的思维本质,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议论文的写作基本逻辑。如,在教学《六国论》和《劝学》时,可让 AI 生成与本课文相应的论证图片、思维导图等,学生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式,直观感受正反对比式论证和递进式论证的不同作用,进而把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与结构;同时,可让 AI 根据两课不同的议题,自动生成角度更加多元的视角的写作指引,让学生可从模拟写作到自主写作,打破应试框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设定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教学内容,如“窥探大作的思维”,AI 迅速从海量文献中筛选经典范文,自动标注大家手笔的论证结构与思维脉络,教师利用其资源库做融合处理,选取适合学情的范文进行辅导教学。同时,在教学模式中,AI可协助教师形成类似双师课堂,多维度解析,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性。以上举措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还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而教师更能利用 AI 开发与创新多样教学内容,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进而不断促进教师本人专业素养的提升。

2. 智能教学系统,动态调整学习进程

在实际教学运用中,AI 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其丰富的资源库内进行数据分析和生成新内容。教师可借助AI 辅助生成符合学情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个人学习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将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教材相结合,教师清晰说明所需要整合的资源单元、教学目标等关键信息,借助 AI 一键生成与单元相配套的议论文教学方案,课内知识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更加系统化教学。如在教学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时,在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驱动下,设计对比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各篇主要观点,初步了解春秋战国儒道思想特征,以及对比分析三篇文章的说理方式的异同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辨性表达,发展其实证、推理与批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布置以“结合现实思考当代青年该以哪种思想立身处世”的议论文写作,以其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适当增加师生与AI 互动交流,更加关注个性化教学与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思辨性与批判性。

3.AI 智能评阅,构建成长档案

AI 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知识图谱、规则引擎等技术的结合,为实现学生作文从基础的语法纠错到内容的深层优化提供了可能。于教师而言,一键设置作文评分细则,批量上传学生习作,利用AI 的优势,检测内容、逻辑与语言等多维度数据反馈,提供量化与质性一色的分析报告,可以更高效完整地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对共性问题进行当堂的及时解决,对个性的问题提供一对一辅导。与此同时,通过数据反馈,教师也能快速调整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从学生个体出发,学生将 AI 技术应用于作文优化,上传文本,AI 及时对内容进行批改,并通过不同的颜色突出习作的亮点与不足,同时对全文做出修改与建议,不仅能快速点评,还能生成雷达图,让学生对自我习作有更清晰的认知,便于进行针对性训练。此外,边写边评的实时指导,与自动记录写作的发展轨迹为个体构建了强大的作文成长档案,形成个性化的提升方案,从而不断改进,提升写作能力。

结语

物物而不物于物。AI 虽然可能很大程度上助力教学与学习,但仍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未来的教育模式应当是“教师主导 +AI 辅助”协同开展。教师需在 AI 赋能的便捷性与人文教育的复杂性中寻找动态平衡,让技术始终服务与“立人”的教育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