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叶画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研究

作者

赵凌波

长江职业学院 430000

摘要:乡村文化的复兴依赖于特定的支撑和载体,而乡村非遗则是乡村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展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能够凝聚民族的精神,还能增强文化的认同感,是乡村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文章从叶画的定义、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性传承人事迹出发,认为非遗叶画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而要做好非遗传承和创新,就要对其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开发,以人才为抓手,扩大叶画衍生产品的生产规模,打通市场传播空间,使其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乡村复兴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非遗叶画;乡村振兴;文化价值;经济潜力

一、非遗叶画简介

(一)叶画的定义和起源

叶子是一种充满包容性的物质载体,当它与树木连接时,它是生命的承载者;而当它离开树木后,它又有可能变成工匠手中的艺术作品,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记忆。而叶画正是一种利用树叶作为媒介的古代艺术手法,作为一种利用叶子的形态、色调、纹路、纹理和褶皱来进行绘画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自然与艺术、生命与绘画,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绿色环保艺术形式[1]。叶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印度《贝叶经》,古人在菩提叶上进行经文的书写和绘画,使用石墨进行雕刻,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藏品,我国台湾和大陆的众多博物馆至今仍然珍藏着一些古代的《菩提叶画》。

(二)我国叶画工艺的非遗传承人代表

叶画不只是一种艺术技巧,它也代表了几千年来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叶画传承人首当其冲是武汉叶画的创始人刘义桥先生,他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探索、深入研究,最终创立了中国叶画艺术。刘义桥所创作的叶画打破了绘画领域传统的“方框方画”模式,独创了如图一所示的一种“内圆外方,方圆结合”的视觉效果理念,这种基于叶片的天然形态、色调、纹路、茎干、皱褶和破损进行绘画的艺术展现方式,使得人们能够在叶与画的有机融合中深刻体验到“叶中有画、画中有叶、叶外无画胜有画”的三维艺术境界。刘义桥先生不仅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叶画传承人,同时还是我校特聘客座教授,在我校建立了叶画非遗工作室——“义桥叶画非遗工坊”,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了非遗传承班,并在校园内种上芭蕉等适合叶画的树木植物,学生跟着大师学习作画技艺,树木种植、采集、装裱等都课程学习内容,加强美育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叶画的制作工艺

为了将普通叶片加工成合适的“画布”,刘义桥进行了长达5年的不懈实验,最终研究出较为完善的裸叶制作方法,包括防腐、防裂、防蛀、冷热复托、扯皮拉筋等20多道制作加工工序。经过一个多月的加工制作,叶片才能达到“滑如丝、柔如缎”的效果,其正面脉络清晰,肌理感明显,背面丝滑如绸缎,整张叶片十分柔软,可360度卷曲,保存和运输都更加方便。叶子上可以表现出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等各种技法,展现山水、花鸟、人物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振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乡村地带孕育、壮大并塑造了充满东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遗文化定义为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文化,作为一种与地方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活跃文化,它深刻地体现了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同时也展示了该地区的文化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质,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对非遗文化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在乡村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要素的有效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经济价值的重塑。

三、非遗叶画的文化价值及其挖掘

(一)叶画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各民族的珍贵精神遗产。在最近的几年中,由于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城市逐渐转变为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带,乡村文化的价值逐渐被淡化,其存在的空间也在不断压缩,从而引发了乡村文化认同的危机。而叶画作为一种根植于乡村文化背景的文化遗产,它的制作原材料来源于乡村,可以在活态传承过程中展现出自身在乡村的现代价值。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叶画作为一种具有“非物质”特质的文化形式,其诞生和成长都与人类的各种活动紧密相连,在进行叶画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生活,全方位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创作出个性化的叶画作品,传递本地的文化价值观[3]。

(二)叶画文化价值挖掘的路径

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坚定地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充分激活乡村现有的人才潜能,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之中。现有的叶画非遗传承人应该建立正确的传习观念,平等对待有志于投身非遗叶画传承事业的年轻一代,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同时为了方便传承人进行授徒、传艺、学习、交流和展示等各种活动,当地政府则应当提供资金支持、传承场地和学习机会。当然,也可以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和线下宣讲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非遗的宣传,激发当地人特别是青少年对叶画的兴趣,积极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和创作;另外,还要激励当地叶画从业者进行学习和进修,激活非遗叶画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保障非遗叶画的文化稳定性和文化持久力,避免文化价值的流失,确保非遗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更为稳固[4]。

四、非遗叶画的经济潜力及其发展

(一)叶画的经济潜力

将非遗及其相关衍生产品整合到乡村旅游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拓展非遗产品的消费市场和激活现有的非遗资源,还能确保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得到持续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实现“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展示文化”的理念。比如,目前,“复古潮”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非遗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从文化产品的角度出发,将叶画制作成可以售卖的手工艺纪念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便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提高叶画的附加值。

(二)以非遗叶画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径

我们必须认识到,非遗文化在经济价值的开发上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仍处于个人开发的松散状态,缺乏商业化开发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产品推广与品牌保护,非遗文化的传播受到了限制,容易被大规模的仿制和替代。所以,为了将非遗叶画的经济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就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通过企业模式将非遗叶画转化为当地特色品牌,构建一个以集体记忆为基础的叶画发展体系,做好叶画的活态传承。叶画传承人可以展开对当地文化市场潜力的调查,综合其文化产品开发和商业运营的能力,建立叶画品牌并积累客户群,调整叶画的传播方式和策略,传播媒介的选择应从追求流行转向媒介的适应性,传播策略应从简单的宣传转向深入的记录,传播的表达方式应从宏观叙述转向微观叙述。通过一系列调整和优化,扩大其市场发展空间。

VII. 结论与展望

乡村的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与非遗工艺的有效传承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过程中,传承人要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充分融合,在维护叶画原始真实性的基础上做好对叶画传承与创新的物理空间的重塑,培养非遗叶画发展新业态。

参考文献:

[1]胡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建构的困境与出路[J].炎黄地理,2023,(02):61-64.

[2]未方,.民间工艺介绍(三十八) 刘义桥和他的叶画艺术[J].阅读,2020,(48):65.

[3]樊秘宇,杨雯,.乡村振兴视角下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与方法研究[J].文化学刊,2023,(11):29-34.

[4]陈峰,.非遗文化背景下关于产业振兴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3,(1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