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美育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机制与实践模式研究
郑峰 韩文芳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万州 404000
引言
美育通识课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和组成部分,其关键在于价值引领。我国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再次被提及。在如今多元文化碰撞、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创造力极度渴求的时代,美育作为德育教育、创造力教育、心灵教育在宽口径的素质教育阶段发挥了立德树人的典范作用 , 新时代的发展为美育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空间。
美育教育在国际层面来看,从 20 世纪初期开始,哈佛、耶鲁、剑桥等西方主流高校便逐渐形成了以“人文必修课”、“应用艺术学”、“生活浸润”等审美课程为内容的美育教育模式。国外学者注重美育实施过程中美育概念的解读和美育观的论述,注重围绕以通识性课程的结构内容实现美育目标;2014 年,美国出台全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从多个维度解释了艺术素养及其作用,提出艺术教育应着重艺术素养的培养;英国学者西蒙斯将西方美育基本观点重新梳理后指出,西方美育发展主要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形式,美育与艺术教育共促发展。
随着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立高校美育教育的建设机制问题的呼声日高。尽管我国中央、地方层面均已发布有关指导性的文件,表明了对高等学校美育教育发展的支持与肯定,但这些文件并非美育教育的教学建设(实施)方案,难以从根本上消弭美育教育与高校学科之间的建设冲突。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成功落地,进而在新一轮的综合素质人才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是摆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机制的难点与应对
(一)高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机制的难点
随着高校美育教育的逐步实施及探索其取得的成效进而验证其效能时,我们发现最大的障碍首先并非实施过程的本身而是对美育的观念认知不足。通过对西南地区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高校对美育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的美育教育普及程度及教学内容急需调整和提升,其现行的美育通识教育形式主要以选修课程设置为主,;迫于严峻的学业、就业压力积极性普遍不够,同时,美育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美育课程肩负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应革新传统教育理念、克服学科思维定式、拓展美育课程的视域,以前瞻性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美育教育建设机制。但因高校存在地域、地缘关系的差异,难以形成通用的美育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标准,因此,美育通识教育应结合高校自身的定位与特点进行“自我订制式”的课程设置形式,尤其缺少基于区域特色、特色鲜明的的高校美育通识教育课程及赋能路径的建设机制。
美育是修炼学生的内功,也是创新能力持续输出的原动力,所以,顶层设计尤为关键,如果只是欣赏一种艺术形式或体验一样审美类型,而缺少相应的课程体系设计,就难免会流于形式,必将成为无源之火。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本科专业。由于美育的内涵与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根据不同学科间差异性进行美育通识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美育与不同学科专业的正向关联,又要挖掘不同学科中的美育观念与内涵。因此,汇通不同学科的智识,从多学科的视角,综合构建不同学科间与美育教育的关联就尤为重要。
(二)高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机制难点的回应
高等学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机制的本质是针对美育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则和组织安排进行化解。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尊重不同高校定位与特点的前提下,依据不同学科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应对这一难点,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
首先,创新性建设机制。高等学校美育教育建设应跳出传统教学的理论框架,从鼓励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美育教育问题。例如,21 世纪以来,西方高校在艺术与医疗学科间创立艺术疗愈体系,以跨学科的美育实践与心理分析介入美育实践并广泛应用。在国内,王旭晓、周军伟等提出将传统“六艺”放入现代美育体系之中,曾繁仁提出美育课程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科背景加以讨论。
其次,开放性建设机制。由于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会与时俱进,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开放性理念加以有效回应,即在高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机制中预留可以纳新问题的调整空间,在完善建设机制的同时确保课程建设中的必要弹性。“规则必须有弹性,才能将不断变化的事物囊括其中”。①考虑到高等学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机制中的诸多不确定性问题,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预设弹性概念与边界范围,并将其具体内涵解释预留给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对人的全面素质提升的需要之下。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就有意识的采取弹性的概念和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制定实施工作方案时,将硬指标转化为软要求,建立由校级领导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教育教学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
再次,前瞻性建设机制。高等学校美育教育建设还应充分预见社会对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的趋势,并对其课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予以适当的考虑。以评价方式为例,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等特征,对照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程度,构建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的多维度评价机制。
二、高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机制定位与要求
高校美育通识教育的建设尚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课程建设机制的建立需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发展进行调整回应,故高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机制应以“渐进式”的思路为基础,并在此思路下,结合美育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在以下维度上予以更新考量。高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需在政策框架下构建“三维联动”机制:纵向贯通国家要求与校本特色,横向连接学科逻辑与美育规律,深度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科定位。
(一)文件指导与高校定位相结合
高校美育通识教育的建设应以中央、教育部相关文件为基准,将立德树人、创新能力培养等国家要求转化为校本化的可实施方案。地方性高校应特别强调区域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在既响应国家文化传承政策与要求的同时,通过地域文化资源(如西南地区民族艺术、非遗技艺)构建特色美育通识课程体系,拓展美育教学资源与学科应用场景。
(二)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相结合
宏观层面,应对美育通识教育体系实施长远建设的系统性规划,联动多方教育实施单位与管理部门,进行综合性课程开发与设置、师资与硬件配置、评价管理与推广等。微观校级层面,应把握通识课程本质、学科专业特点与美育赋能要求,通过建立“课程群”模块,形成梯度结构,避免碎片化开课。
(三)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相结合
美育通识教育应强调学科差异化渗透,基于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开发美育模块。拟从跨学科的学科精神切入,将工匠精神(新工科)、艺术审美(新文科)、求真笃行(新农科)与科学探索(数字化)“四域共美”融入美育创新性教育,把握学科定位、进行课程设置。
三、美育通识课程教育建设的内容- 基于我校美育通识教育课程的考察
从美育通识课程教育建设机制的内容上看,尽管社会、技术等的发展可能导致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不断变化,但结合国内外美育教育建设机制经验与我校美育通识教育课程过程
考察,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高等学校美育通识教育的地位
我国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现实操作层面,智育(专业课程)占主导,德育(思政课程)受重视,而美育则一直存在边缘化的式微。我们必须认清美育并非“孤岛”的教育,而是与其它“四育”深度的融合,它具有跨学科的概念与价值。
特别是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危害社会发展与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原因。美育教育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美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发展互联、横跨艺术与心理两大领域,能有效回应高校美育教育的新时代命题,赋予以美育德、以美赋新、立德树人以有为方向与可为空间。
(二)美育教育与跨学科间的联系
首先,应厘清高校美育的相关概念,挖掘美育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价值,确定基于学科精神的美育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以跨学科跨、专业融入为美育通识教育基本建设机制。
其次,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美育教育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应突出美育教育课程与不同学科专业的契合关系。高校应结合学校现有的学科结构,突出和强调模块化、分学科的美育教育设计融入。按照2022 版《纲要》规定,高等学校美育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三大类型。
再次,对美育通识课程内容的性质分类,可将美育教育内容设置为补偿性课程(即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评论类课程)和发展型课程(即基于学科精神的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前者强调审美素养和对美的把握,后者注重学科差异与实用功能。学科精神是学科专业的价值归所,是学科发展“存在感”的重要体现,按照学科精神之内涵,将美育通识教育关联工匠精神、文化审美、求真笃行与科学探索的学科目标。
(三)地方特色资源与美育赋能的关系
在高校美育通识教育建设中,地方特色资源不仅是重要的课程素材,更是实现美育差异化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载体。高等学校应根据区域环境、学科建设的特点,发挥资源优势,特别是应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技术和传统教育基地等进行深入挖掘,实现“多领域共美”的“新形态”教学模式。
我校将地方特色美育资源与高校文化统战工作互联、横跨审美与党建两大领域,美育既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与途径。在统战中,美育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资源,通过美育活动实践,提升凝聚力,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美育与统战都强调“和合”的思想与价值,这也体现着中国民族重要的民族民主精神内涵。我校地处重庆市,统战资源包含红岩精神、民主精神、城市精神等与大美育观念下的尚美、向善、立德、树人等思想共同诠释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与精神境界。同时,文化统战将“求同存异”作为“和合”思想的精髓,充分体现出了美育价值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形式审美特征。
(四)高校美育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问题
高校美育教育课程应以美学与艺术审美为基础,专业与跨界审美为主体,构建符合高等学校定位和要求的有针对性的“美育通识教育”,构建基于“金字塔式”的美育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这其中,塔基主要是作为审美基础的知识构建型内容,包括审美知识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等,主要是用于提升学生需达到的基础审美能力的培养;塔身主要是作为发展型学科精神课程,强调不同学科的专业精神,将美育与学科精神相融合;塔尖强调美育的价值赋能,是构建型课程,主要为形塑学生的健全人格与提升综合素质。
四、美育通识课程教育建设模式与资源配置
高校应将“自建”与“合作”相结合。一方面,不断拓展美育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纳入美育教育资源配套中来。目前,在国家及省(市)层面都会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其中国家级基地百余项,包括京剧、昆曲、剪纸、龙舟、皮影、蜡染等内容都被列入基地名单,不但有利于这些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与传承,也拓展了美育教育资源途径,有利于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强化基地成果的转化应用。王军莉,高立雄(2017)就认为,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应依托高校区域特色,开发校本美育课程。另一方面,鼓励高等学校与地方共建公共文化阵地,如艺术展览厅、非遗工作坊、表演剧院等,不但能够增强地方财政对高等院校美育场所建设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能够有效调动高校对于当地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动力。
在当今信息数字化社会,“互联网 +′ ”与“美育教育”在当今时代节点上相遇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正深刻重构美育教育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体验形态和评价体系。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美育会更加形象、生动和快捷;借助美育,互联网会得到优化、美化,实现更积极的教育功能。美育与数字化的结合,既是技术驱动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全球化、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战略选择。
五、总结与反思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着力破解美育边缘化困境,以跨学科视角重构课程体系,挖掘不同学科专业的精神内涵,将区域特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构建“政策引领- 校本特色-学科融合”的地方高校美育通识教育跨学科建设机制。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地方文化资源转化和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转变。
未来美育教育建设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时代审美教育新范式,在守正与创新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发挥美育通识教育的赋能价值,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献华 . 高校美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 [J]. 江苏高教,2022(03)
[2] 叶朗,顾春芳 . 互联网 + 教育” 时代的美育观念及媒介形式探索 [J]. 中国文化研究 ,2021(02)
[3] 罗振建 . 关于加强重庆统战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4)
[4] 曹勇 . 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 [J]. 南京艺术学院 .2022(6)
[5] 郑江梅子,易晓明 . 跨媒介艺术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J]. 江苏高教,2022(06)
本文为教育教学规划项目:“ 应用型高校美育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群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GJ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