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认知模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傅敏

浙江省平阳中学 325400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活动中,分析了认知模型相关内容,讨论了认知模型基础上,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构建步骤,包括创设教学情境、建立认知模型、进行模型修正等,以实际案例应用的方式,论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架构,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认知模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课程包含众多抽象化和逻辑化内容,如“同分异构体”“电子迁移”等,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可利用认知模型对相关内容进行具象化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本文则围绕认知模型背景下教学模式构建过程进行梳理,为其他科目教学模式调整提供参考。

1认知模型相关内容概述

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使用到的认知模型包括实物类模型与思维类模型两种,其中使用到的实物类模型包括分子球棍模型、比例模型、晶体模型、动态演示模型等,而思维类模型包括平面坐标模型、流程图模型、思维导图模型等。这些模型在应用中可以对抽象和逻辑化知识进行直观呈现,使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本质,并对化学反应产物、过程进行科学预测,为学生解决复杂化学反应问题提供支持。例如:在离子晶体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晶体模型展示氯化钠晶体和氯化铯晶体,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离子晶体配位情况,为后续学习提供良好支持。

2基于认知模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构建步骤

2.1创设教学情境

依托化学课程内容,搭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建模的认知水平,帮助其养成搭建认知模型的习惯。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内容:首先,所建立情境应联系实际生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印象。例如,在讲解《钠及其化合物》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钠蒸气发光的物理现象,随后会将该现象和生活中的高压钠灯联系在一起,提出“钠为什么具有此类特性”的问题,为下阶段钠原子结构建模提供参考。其次,借助化学实验搭建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使其产生认知冲突,为认知模型搭建提供参考。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后铁、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让学生观察两种材料的反应现象和速度,以此来推测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序,为后续“电子转移”建模提供良好参考。最后,建立跨学科情境,利用其他学科工具,建立更加常态化的化学模型。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这一课程时,可以利用物理学科当中的阿伏伽德罗常数,引导学生讨论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便于认知模型建设活动的进行。

2.2建立认知模型

在整理化学课程知识后,可以围绕抽象化知识搭建相应的认知模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课程学习。目前经常使用到的认知模型如下:第一,问题认知模型,根据课程知识点由简入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粒子研究。例如,在讲解《钠及其化合物》课程时,教师在演示钠蒸气发光物理现象后,会依次提出“钠蒸气发光说明什么?”“微观角度上钠蒸气如何分布?”“钠蒸气发光的本质是哪些粒子的相互作用?”等问题,通过引导逐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第二,数据模型,以常见的数轴模型为例,教师在讲解《元素周期律》课程时,可以将原子半径作为横坐标,电离能作为纵坐标,以建立相应的数轴模型,直观演示元素周期表展现出的周期性变化。第三,三维模型,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使用三维模型进行具象化展示,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例如,在“同分异构体”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分别展示“葡萄糖”“果糖”三维模型,帮助学生掌握分子结构相关知识。

2.3进行模型修正

完成模型搭建后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以提升所建立模型的适用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模型修正过程,掌握更多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常情况下,对模型进行修正的依据如下:第一,利用某些反例调整模型,例如:根据铜条和稀硝酸、浓硝酸发生反应后都会产生气体,但是气体产生总量、气体性质、溶液颜色等均存在不同,学生可以根据此情况,对认知模型进行调整,提出铜和不同浓度硝酸进行反应时,“电子迁移”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第二,通过变量实验调整模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了解认知模型的适应场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认知模型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化学平衡》课程教学中,所建立的基础认知模型为“温度升高时,平衡会向着温度较低的一方移动”,随后将温度作为变量,利用电离实验记录温度平衡迁移过程。例如,醋酸电离属于吸热过程,此内容和基础认知模型中的内容相违背,表示原有模型存在一定约束条件,从而明确现有认知模型的适用范围[1]。

3基于认知模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3.1创设相关情境

以原电池课程为例,在创建问题情境时,教师会使用多媒体展示火力发电过程的能量转化过程,并列取火力发电“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率数据,同时展示燃料电池能量转化过程和转化率数据。在引出原电池相关概念后,也会对两种原电池转换效率进行对比,以此提出“采取哪种措施可以提高电池转化率”。

3.2建立初期模型

在搭建认知模型时,会根据教材设计Zn|H2SO4|Cu实验,在实验活动中会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在整个实验中锌片表面会逐渐溶解,而铜片表面则会产生密集气泡,此时利用电流表接触铜片和锌片,会发现电流表出现了指针偏转现象,表示此反应产生了电流。随后根据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认知模型,让学生写出原电池正负极的具体反应,即负极出现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Zn-2e⁻=Zn2+,而正极出现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H++2e⁻=H₂↑。在认知模型建设中,还要求整理该模型基础条件,即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和正负电极(两电极金属活性不同),让学生对原电池产生基础认知[2]。

3.3进行模型修正

在该课程模型修正中,教师利用了反例来调整模型,具体的反例设计如下:向学生演示氢氧燃料电池工作过程,此类电池的电解质为稀硫酸,电极材料只有Pt电极,同时使用到H₂和O₂气体作为反应物,利用电流表发现指针偏差,表示产生了电流。此类原电池和初期模型的不同点在于,使用到的电极材料只有一种,只是反应物存在不同。随后引导学生写出该原电池正负极的具体反应,即负极出现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H₂-4e⁻=4H⁺,而正极出现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O₂+4H⁺+4e⁻=2H20。根据得到的结果让学生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正,即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材料种类无关,只要正负极产生电子转移,便会产生电流[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化程度较高,为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可根据课程要求搭建相应的认知模型,依托该模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宏观到微观的知识过渡,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架构,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曼古丽·喀迪尔.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 西南大学, 2024.

[2]何炫廷. 基于认知模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 (17): 69-71.

[3]姜阳.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高中电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J]. 学周刊, 2024, (05):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