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精准思政工作路径探索

作者

董译文

常州大学 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新时代思政工作指明方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从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全育人”,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再到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政策迭代凸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大思政”的体系化建构逻辑。

、“大思政课”的核心内涵

“大思政”范式致力于突破传统“思政课即主渠道”的认知局限,构建“社会大课堂、校园小课堂、网络云课堂”协同发力的新格局,蕴含着“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等时代内涵,既是对传统思政课的有力突破和发展,又凝聚着党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的规律性认识[1]

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场域,需要将多要素联合,协同推进育人理念、育人格局与路径。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明确共识,强化改革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协同联动,将“大思政课”作为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不仅要在理念上更新、视野上拓宽、格局上扩大,更要在实践中将思政课堂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多元共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矩阵,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实践导向,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大思政课”新范式。

二、精准思政的核心内涵

精准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创新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和高效化。在大思政格局下,精准思政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

从理论维度,精准思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具体化。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转化为差异化教育策略。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学理论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进行动态画像,并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靶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其本质是“因材施教”在思政领域的现代化表达,具体体现在对象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内容精准,适配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供给。方法精准,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时机精准,关键节点的适时引导。

从实践维度,精准思政是范式转型,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群体覆盖”升级为“个体触达”。《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个性化,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育从“标准化”转向“适应性”。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行为数据,能够构建多维画像,揭示思想动态的隐性规律。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教育策略,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或调整教学节奏以匹配学生认知规律。个体触达的精准化实践通过分层分类施教,根据学生思想特征、行为习惯等维度划分群体,制定差异化教育方案。利用智能系统识别思想波动较大的个体,通过辅导员或心理教师开展针对性干预。结合学生兴趣点设计教育场景,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历史事件,增强沉浸式体验。

三、 “大思政课”与精准思政融合工作路径

1、构建“课堂 + 社会”协同育人生态

高校应注重资源整合,主动将社会热点、地方文化、行业实践等多元资源融合到日常的思政教育教学中。如将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纳入课程设计,例如通过直播、慕课等形式引入脱贫攻坚等鲜活案例,增强教学时效性。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如红色革命遗址、非遗传承等,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与企业、社区共建实践基地,如模拟基层治理沙盘推演、职业伦理案例分析,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2、打造“数智 + 思政”沉浸式场景

高校应善于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工具深度应用,赋能思政教育。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思想汇报,提取关键观点并生成反馈报告,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提升指导效率。运用大数据动态监测,通过区块链记录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活动的全过程数据。整合学习平台登录频率、课堂互动数据等,构建学生思想画像,实时预警潜在思想波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创新,实现重现历史场景,模拟职业体验,跨时空互动教学等[2]。

3、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高校应强化系统协同,打造全链条育人体系。首先是做好组织管理优化,统筹顶层设计,将思政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校领导 - 院系 - 教师”三级联动机制。建设跨学科团队,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协同教研团队,定期开展教学案例研讨与经验分享。完善动力激励机制,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奖励,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主动性。其次,革新评价体系,做到多维度动态评价,价值观形成轨迹追踪以及反馈机制常态化。

4、实现“个体触达”与“群体覆盖”统一

高校应精准施策,分层分类施教。注意群体差异化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提供职业规划、文化认同、心理疏导等个性化内容。通过智能系统识别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安排辅导员或心理教师开展一对一干预。基于学生兴趣与认知特点,利用智能算法推荐微课、案例库等学习内容,提升学习针对性。优化场景化教育设计,通过碎片化学习支持,互动式数字社区,文化浸润式环境营造等措施,适配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潜移默化传递价值观。

四、总结展望

高校精准思政工作需持续深化“大思政课”理念,推动思政教育从“灌输式”向“启发性”、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通过技术深度融合、全域资源联动和评价体系革新,构建“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思政教育新生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进 , 孙强 .“ 大思政课” 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讨 [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20(01):111- 115.

[2] 陈玲玲 , 王志远 , 唐根丽 .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实施策略 [J]. 数字通信世界 ,2025,(07):177- 179.

基金项目:2023 年度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 OBE 理念的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699)》

作者简介:董译文(1991.05- ),男,汉族,籍贯:连云港,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