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SPOC 理论的大学英语数智化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习强毅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一、引言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基础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多重挑战:教学资源碎片化且高度同质化,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课堂互动相对有限,数字智能技术应用流于表面;此外,评价体系过度侧重最终成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反馈。

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曼多·福克斯教授于 2013 年提出的SPOC 理论,凭借其“小班制”、“限制访问”和“线上线下融合”的独特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展现出显著特色。尽管国内研究已开始探索SPOC 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但其与数字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仍显不足。数字智能技术为 SPOC 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精准匹配、学习行为实时追踪以及评估体系动态优化。

本文从整合 SPOC 理论与数字智能技术的视角,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旨在为突破传统教学的困境、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SPOC 与数智化融合的探讨

作为“后慕课时代”的典型课程模式,在规模方面,SPOC 聚焦于数十至数百人的小班教学,使教师能够精准关注个体学习差异;在招生机制方面,通过预测试或学习背景评估设置限制条件,确保学员基础水平的同质化;在教学形式方面,SPOC 将在线自主学习与线下互动讨论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递”与“能力内化”的有机衔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SPOC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SPOC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解决了传统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问题。同时,借助小班教学的优势,增强师生互动和同伴交流,弥补了慕课高辍学率的短板。另外,通过线上数据追踪与线下课堂诊断相结合,实现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这些都是 SPOC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数字与智能技术为深度实施 SPOC 提供了三大支撑。首先,智能终端和泛在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随时随地访问课程资源,这与语言学习的“碎片化”和“高频次”特性相契合;其次,大数据分析能收集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为教师识别学习难点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最后,人工智能工具可在作文批改、口语练习等领域实现自动化反馈,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这两个要素的融合形成了“理论框架 - 技术支持 - 教学实践”的闭环。SPOC 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概念指导,数字与智能技术为其实施提供工具支持,共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培养”的转变。

三、基于SPOC 理论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教学改革路径

1.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在“小而精”的SPOC 原则指导下,在数字智能技术支撑下,构建整合“内容- 平台- 场景”的三维课程体系。

内容模块化。课程内容采用 “核心知识点+ 拓展主题+ 应用任务”结构。核心知识点通过时长5-8 分钟的微课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灵活安排碎片化学习时间。拓展主题包含学术英语写作与跨文化交际案例等分层资源包,学生可根据专业选择对应模块。应用任务如模拟商务谈判和学术报告,通过虚拟仿真场景嵌入式设计,并借助语音识别、面部表情分析等技术提供实时反馈。

平台智能化。依托学校的智能学习平台,打造了一个“专属 SPOC空间”,具有智能推荐(根据学生历史数据定制学习资源)、互动讨论(通过文字、语音和视频实现多模态交流)、进度追踪(可视化呈现学习路径与完成率)以及学业提醒(当学生连续未完成任务或考试准确率大幅下降时,自动向教师发送通知)等多样化功能。

方案多样化。线上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区”“协作讨论区”和“虚拟实验室”三大分区,线下活动则涵盖“翻转课堂”“项目工坊”和“文化体验”。这种布局确保了“线上知识获取”与“线下能力内化”的无缝衔接。

2. 实施“双线互动”教学过程。基于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深度互动”相结合的 SPOC 模式,设计了包含数字和智能工具的闭环教学过程。

在线自主学习主要依托学校的智能教学平台。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后,学生即可自主开展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个人进度和需求,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在线测试与作业,并参与线上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平台后台数据实时掌握学习进度,并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

线下深度互动主要发生在课堂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进度进行重点讲解并解答疑问。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会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状况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切实有效。

无论线上线下,需要课前进行精确的传递和课前诊断。教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发布“个性化课前套餐”,包含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定制的微课以及课前任务单。平台通过数据仪表盘实时反馈课前完成率和典型错误,帮助教师精准调整线下教学的重点方向。 课堂进行动态互动与能力内化。线下课堂教师根据课前数据提出聚焦性问题,学生则通过智能教室中的触屏和思维导图工具进行小组协作分析。通过随机点名和同伴互评激发参与热情,同时借助直播设备邀请外籍教师或国际学生加入讨论,拓宽跨文化视野。 课后开展个性化整合与拓展。智能教学平台根据课堂表现智能分配针对性任务,针对知识点掌握薄弱的学生,提供补充练习和教学视频;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安排拓展阅读和创意任务。智能评分系统能即时批改写作和口语作业并标注错误类型,教师则专注于对高阶能力进行反馈。

四、形成性评价建立“四维一体化”评价体系

构建包含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估侧重学生学习过程,采用在线测验、作业完成、课堂表现及小组讨论等方法。终结性评估则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

形成性评价通过将 SPOC 过程导向的评估理念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结合,构建了涵盖“知识、能力、素养、过程”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1. 知识维度。该平台采用自动评分系统,每周对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进行高频测试 (1-2 次)。通过生成知识掌握热力图,直观呈现学生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能力维度。采用“人机协同”的评估体系,写作和口语作业首先由智能系统进行初步检测,随后由教师进行复核。跨文化沟通能力则通过虚拟情景任务进行评估,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决策过程并生成详细的能力报告。

3. 素养维度。通过分析学生在讨论论坛中的贡献、参与小组合作以及完成扩展任务的质量,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技能和创新思维。

4. 过程维度。通过整合线上与线下数据,构建出“学习行为档案”这种动态评估曲线取代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模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轨迹。

五、结论

将 SPOC 理论与数字智能技术相结合,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辟了全新范式。该模式通过“小班精准教学”破解个性化培养难题,并借助数字化智能工具实现资源共享、过程追踪和多元化评估,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改革能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该模式还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构建起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Bonk,C.J. & Graham,C. R.T 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Global 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M.San Francisco: Jos ey - Bas /Pfeiffer,2012:5.

2.Fox,Armando.From MOOCs to SPOCs [J.Communications ofthe ACM,2013(12):39.

3. 董江丽 ; 周群 ; 何志巍 ; 王涛 . 运用“ 翻转课堂” 教学法 推动教与学系统性改革 [J]. 中国高等教育 , 2022(09)

4. 黄慧,熊琴.2017. 基于“ 后方法” 理论视角的 SPOC 外语教学模式探究[J]. 外语电化教学 ( 8) : 26- 31.

5. 刘丽敏.基于 SPOC 的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8) .

6. 陶平 ; 李雷; 史建新. 基于同伴教学法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4(11)

7. 王 娜,张敬源.基于“ SPOC + 小课堂” 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 (9): 9.

作者简介:习强毅,1971 年 1 月生,枣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轻工大学 2025 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5GJKT 047);省社科联 2025 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JCWHY B202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