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回溯与创造

作者

刘薇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人文学院 2022级

【选题来源】

通过对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1904-1996)所著的《现代艺术:19-20 世纪》一书中《库尔贝与大众图像:论写实主义与素朴》文章的阅读,引发了笔者对写实主义与素朴之间的关联的研究兴趣, 笔者试图通过对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重要代表作《画室:概括我七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寓言》(The Painter's Studio:A Real Allegory Summing up Seven-Year Phase of My Artistic Life)的细节进行解读,来进一步深入探究库尔贝写实主义中的素朴倾向,并结合 19 世纪的时代背景对库尔贝写实主义进行理解与初步研究。

在艺术史中,“写实主义”这一术语常常引发人们的深思。它有时被用来指代西方文艺复兴之后, 艺术家们努力追求客观真实、精准再现的艺术体系;有时又特指在这一体系中,那些特别强调细节逼真、情感真实的特定风格。这种概念的多重性使得写实主义成为了一个复杂的艺术参照物,不仅用于评价从古典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的不同艺术流派,还成为了一个跨越艺术、哲学、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汇点。写实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艺术风格标签,它更蕴含了一种艺术态度和创作方法。它追求对现实的深入观察与精确描绘,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和生动传神的形象,传递出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深刻理解。因此, 即使某些作品在风格上并不完全符合狭义的写实主义定义,但只要它们体现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和深刻思考,也同样可以被纳入写实主义的范畴进行探讨和评价。

然而,写实主义这个术语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其他艺术风格相比,写实主义更容易引起歧义和争议。一方面,它的定义并不明确,有时会被误解为仅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模仿;另一方面,由于它涉及到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因此在理解和解释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使得我们在讨论写实主义时需要更加谨慎和深入。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1931-2017)在《写实主义》(1971) 一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她的观点大体可以总结为,尽管其他艺术风格如“样式主义”“巴洛克”等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它们的定义和用法相对较为明确和单纯。而写实主义则不同,它不仅与视觉艺术密切相关,还涉及到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问题。这种跨学科的特性使得写实主义在理解和解释上更加复杂和多元。

因此,在探讨写实主义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其艺术风格、创作方法、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写实主义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把握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写实主义与素朴的溯源

早在 1855 年,库尔贝决定举办一场以自己作品为主的个人展览,并且大胆地提出“写实主义”这 一艺术旗帜时,他就已经引起了不少争议。而在这场展览中,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和支持者——尚弗 勒里(Champfleury,1821-1889),针对“写实主义”这个概念,曾在他的一封公开信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尚弗勒里在信中指出,“写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理念,其含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他认为,即便是在当时, 人们对于写实主义的讨论和理解,似乎已经变得有些过于随意,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玩笑”。因为在他看来, 写实主义这一理念,其实一直以来都在艺术创作中存在,它并不具有某种特定的、严格定义的艺术风格或 流派。尚弗勒里进一步解释道,他的这一看法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家,而是对于“写 实主义”这一概念的普遍适用性提出质疑。

我们通常将库尔贝在 1855 年举办的个人画展及其“写实主义宣言”的发布,视为 19 世纪写实主义正式进入绘画艺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尽管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无疑为后世留 下了深远的影响。库尔贝在 1855 年巴黎国际博览会附近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展览空间,展示了他精心挑选的四十幅作品,其中包括了那些被评委会忽略的佳作。同时,他在这次展览的目录中,发表了关于“写实主义” 的独到见解,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写实主义宣言”中,库尔贝写道:“写实主义这个标签被赋予了我,就像 1830 年的浪漫主义被赋予给了另一些人。然而,标签永远无法完全代表一个事物的本质,否则艺术作品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他进一步解释,自己并不在意“写实主义”这个名字是否恰当,因为它本身就充满了模糊性。他只是想借 此机会澄清一些误解,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看法:“我学习古今艺术,不受任何成见的束缚。我既不模仿他人, 也不抄袭,更不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空洞目标。我追求的,是基于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展现我个人独 特的理性思考和独立意识。”最后,他总结道:“求知是为了实践,这是我坚持的信念。我要用我自己的 视角,去诠释我所处时代的风俗、思想和面貌。简而言之,我要创造有生命力的艺术,这就是我的追求。” 这份宣言不仅是库尔贝个人对写实主义艺术的坚定信念,也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灵感。

而“素朴”(Naivety)这一语词,其起源可追溯至德国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哲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二元对立”的概念,即感伤的(sentimental)与素朴的(naivety)。在这篇文章中,席勒深入探讨了自古代至近代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主要倾向,他详细分析了“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倾向于直接、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原貌,追求真实的表达;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于理想化的情感表达,通过主观的渲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两种风格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二、图像的隐喻可能——两个少年的真面目

从库尔贝的《画室》入手,我们会注意到画面中的两个不平凡的少年形象,在《隐藏在名画中的疑案》1 一书中,日本学者三浦笃对两位儿童的形象进行了如下的解读,第一个少年与裸女和猫一起把库尔贝包围 起来。关于这位裸体女性已有定论,她并不只是一个真人模特,同时还是“真实”的寓意像,她像守护艺 术家的缪斯( 掌管文艺的女神) 一般在画家的背后注视着他。而画中的库尔贝正在描绘一片绿意盎然的风景, 想必那是他熟悉的故乡大自然环境。在他前方是少年和白猫,如果要说孩童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大概要数“纯洁”和“单纯”了。也就是说,在画面中央进行创作的库尔贝,是在象征“真实”“自然”“纯洁”“单纯”“素朴”等对写实主义艺术来说极为重要的概念的包围下,拿起了创作的画笔和调色板。2

而第二个少年拿着画笔,趴在尚弗勒里的脚边,正在如痴如醉地作画,那么究竟为何库尔贝要在画面右侧的位置,塑造这样一个少年的形象呢?同样在《隐藏在名画中的疑案》一书中,日本学者三浦笃也对其进行了独到且详细地解读——画家库尔贝在创作时会参考大众版画,这点已经广为人知。然而,其实尚弗勒里也出版过《大众版画的历史》,他将大众版画比喻为“孩童”,并进行了如下论述:“孩子们在开口说话时会结巴,无论哪个国家的孩子都一样。这一现象在成长之后便会消失,但它却具有一种天真浪漫的魅力。现代大众版画画家之所以独具魅力,就是因为他们停留在孩童阶段,从都市艺术的进步中逃了出来。”大众版画画家是所谓“孩童”式的人物。尚弗勒里认同大众艺术具有的孩童般天真无邪和朴素的特性,并判断大众艺术拥有能与最高等级的成人艺术相媲美的价值。3

图1: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画家的画室:概括我七年创作生活的真实寓言》(The Painter's Studio:A Real Allegory Summing up Seven-Year Phase of My Artistic Life)1854-1855,598cm×361cm,奥赛博物馆

库尔贝认同尚夫勒里所提出的“素朴”这一概念与其所认为的写实主义的观点,并且认为尚夫勒里的观点符合其意志。别人认为他的画所具有的“素朴”的特性是缺点,而尚夫勒里却通过素朴将库尔贝的 画与大众图像艺术相联系,认为二者具有共同点,而两者共同点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是真切地反映自然的、反映真实的现实世界、反映真实的时代面貌,反映对时代的真切、真实看法,是天真的、稚拙的、真诚的、朴素的、毫无顾虑的,民主革命是需要这样的艺术图像的支撑与支持,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与效应。

而儿童所具有的特性——符合库尔贝与大众图像对于天真、稚拙、朴素这些特征的追求的象征主体。天真本身乃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的辩护。所以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库尔贝的《画室》中张扬了一种超前于 后来现代主义的某种观念——开始有一种回归自然、原始性的倾向。席勒——感伤与素朴、素朴与现实关 系的讨论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成为法国最早的现实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源头,而就是 1850 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他们认为学院派、古典主义追求的是老练的、古典性的、永恒的、不切合实际的东西,而从现实主义之中开始发现来自现实 生活当中的一些大众图像,是很朴素的、天真的,甚至于很稚拙、有些幼稚、像小孩的画,但却是反映时 代现实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的,可引发社会评论的,可促进革命进行与发展的图像。

所以,笔者认为库尔贝之所以在《画室》中设置两位儿童形象,或许上述是其如此创作的重要原因所在,《画室》借助儿童形象表达某种对大众图像所具有的作用的呼应。而《奥尔南的葬礼》则在内容与技法上与民间木刻版画进行相呼应,以达到一种社会效应,以及与其支持者与拥护者之间的关于理念、观念层面的志向达成,使其为库尔贝的创作进行一种辩护,同样可以达到某种社会效应。库尔贝的绘画在当时主流绘画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具有革命意义,他认为,我们就要像小孩一样,画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其余的一概不画,在库尔贝的《写实主义者宣言》中这一观点也得以体现——我只画我所看得到的——这一观点也给艺术史带来一场革命。素朴和高雅一样,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产生高级的文明艺术。这一点,笔者认为于印象派、现代艺术、立体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与切实。

三、画其所见——探究现代艺术中的原始性与素朴的隐喻关联

原始主义的代表人物高更与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他们公然地抛弃了所有的所谓文明的事物, 而追求那种原始性、追求稚拙、追求质朴、追求真诚。现代艺术对于原始性的偏爱是毫无疑问的,而原始性又跟儿童性、稚拙(Naivety)、天真、素朴相关联。那么原始性与素朴之间的关联究竟何在呢?再次追溯至库尔贝所提出的观点——“画其所见”,如果库尔贝的绘画创作形式是“画其所见”,那么印象派又 算什么呢?其创作形式与写实主义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库尔贝在一定意义上是画其所见的,其所认为的“画其所见”是指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但其实这幅画本身其实不见得在现实生活当中真的会有这样一个现场发生的场景,那么这个寓意本身又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理念不太吻合。在现实生活当中库尔贝会有那么大的一个画室吗,他会把那么多人都聚集在他的画室里边吗?这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吗?很显然不是,因为他画了各个阶层的人,包括他不同的朋友, 所以他这幅画本身就具有很深的内涵,就如他命名的命名一样,是他的一个寓言。虽然库尔贝张扬这一点—— 他只画其眼睛所看到的现实,但这又和印象派的真正意义上的“我只画眼睛所看到的现实”的那个印象和感觉不一样。总的来说,库尔贝对他所画的那个对象是什么东西还是很关心的。而印象派式的创作才是真正搁置了对象是什么的本体论态度,而是画对象是如何向我呈现、如何呈现在我(艺术家)的眼前。

追溯 19 世纪法国画坛上标志性的艺术家,大体可以概括成——上半叶的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中叶的现实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下半叶的爱德华·马奈,这三位艺术家相互之间有着关联,比如库尔贝反对德拉克洛瓦的相关艺术主张,而德拉克洛瓦与马奈又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马奈虽然没有在技法的意义上师承德拉克洛瓦,但是他在精神的意义上学习德拉克洛瓦的抱负,他曾在年轻的时候拜访过德拉克洛瓦。那么从德拉克洛瓦到库尔贝再到马奈,他们都有一个关于“我要画什么以及我怎么画” 的考量。德拉克洛瓦主要画但丁、莎士比亚、拜伦这些文学作品里的意象,以及如《自由引导人们》具有较强主观想象色彩的画作,浪漫派的作品整体来看,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库尔贝则开始摆脱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他认为——他不能画但丁讲的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因为他没看见过,他只画现实生活中的人。而马奈是第一个系统地关注——对象如何向我呈现,而不是对象是什么,一种探究本体论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一定意义上,从马奈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也就是印象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马奈和印象派已经开始系统的探究与实践——这个对象到底是什么已经不是第一重要的了,而我(艺术家)怎么画以及对象如何向我呈现的变成了更为根本的创作追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从德拉克洛瓦到库尔贝到马奈,在艺术史中是一个衔接性的、走向现代艺术的三步。或许,可以从这个层面进一步探究与解读现代艺术中的原始性与素朴之间的关联。

综上所述,通过这两名少年,库尔贝不仅表现了纯洁和朴素这两个他本人的创造力源泉,还在画室这一广阔的空间中注入了时间的流逝和对时代的感受力。通过对库尔贝《画室》的解读,也让笔者更好地理清了库尔贝写实主义与素朴之间的关联,初步解读与研究了儿童这一独特的图示符号语言与素朴之间的关联。而未开化艺术的原始性和儿童画的朴素与西方绘画史开始产生交汇的时期,就是在 19 世纪后半期到

20 世纪这一时段。鉴于对外文资料收集与解读还不够完整,希望今后可进一步从图示语言、艺术心理学与神经艺术史的角度探索与研究现代艺术中素朴与原始性、儿童之间的可能关联。

参考文献著作类:

[1]日 三浦笃 余静和译 . 看名画的眼睛——隐藏在名画中的疑案 [M]. 安徽 :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9.

[2]英 E.H. 贡布里希 杨小京翻译 范景中校译 . 偏爱原始性 : 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 [M]. 广西 :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6.

[3]美 迈耶·夏皮罗 . 现代艺术:19-20 世纪 [M]. 江苏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5.

期刊类:

[1]周渝 .《写实主义者宣言》与库尔贝写实主义研究 [J]. 新美术 ,2014,35(05).

[2]周渝 .《写实主义者宣言》与库尔贝写实主义再研究 ( 续 )[J]. 新美术 ,2015,36(07).

[3]徐清扬 王耘 . 落后还是颠覆:论“原始性”的回归与贡布里希的“原始性艺术”观念 [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02).

学位论文:

[1]邹玲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 [D].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陈小光 . 迈耶·夏皮罗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思想研究 [D]. 浙江 : 杭州师范大学 ,2023.

外文类:

[1]Carlo Raineri.What’s so naıve about naıve realism?[D].Philos Stud, (2021)178:3637–

3657.

[2]Mark Edwin Souness.A Study in Positivism and Physiology: Readings of Gustave Courbet[D].the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2007.

1日 三浦笃 余静和译 . 看名画的眼睛——隐藏在名画中的疑案 [M]. 安徽 :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9.

2日 三浦笃 余静和译 . 看名画的眼睛——隐藏在名画中的疑案 [M]. 安徽 :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9,P60.

3日 三浦笃 余静和译 . 看名画的眼睛——隐藏在名画中的疑案 [M]. 安徽 :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9,P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