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规划算法优化研究
冯嘉君
银川能源学院
1 引言
全球物流行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无人机物流配送凭借其不受地形限制、配送时效性强等优势,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技术。据统计,2025 年全球无人机物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2%⨀ 。然而,无人机路径规划面临复杂环境感知、动态障碍物避让、多目标优化(如时间、能耗、成本)等多重挑战。传统算法难以适应动态变化场景,智能算法虽具备自适应能力,但存在计算复杂度高、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因此,研究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规划算法的优化策略,对提升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 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规划基础理论
2.1 无人机物流配送系统组成
无人机物流配送系统由硬件层、控制层与应用层构成。硬件层包括无人机本体、导航定位模块、通信模块与任务载荷;控制层涵盖路径规划算法、飞行控制系统与任务调度模块;应用层对接物流管理系统,实现订单分配、路径生成与实时监控。其中,路径规划算法是连接控制层与应用层的核心纽带,直接影响配送效率与安全性。
2.2 路径规划问题的数学描述
无人机路径规划可抽象为带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设配送区域包含N 个配送点,无人机需从起点出发,依次访问所有节点并返回起点。目标函数为最小化总飞行距离、时间与能耗,约束条件包括无人机续航能力、载重限制、禁飞区规避与时间窗口要求。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d(xi,xi+1) 为节点间距离,T 为总时间,E 为总能耗,λ1,λ2为权重系数。
2.3 路径规划算法分类
根据优化策略,算法可分为传统精确算法与智能启发式算法。精确算法(如分支定界法、动态规划法)适用于小规模问题,但计算复杂度随节点数指数增长;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现象实现近似最优解,适合大规模动态场景。近年来,混合算法(如遗传- 蚁群融合算法)成为研究热点,通过结合不同算法优势提升规划效率。
3 传统路径规划算法分析
3.1 Dijkstra 算法与 A 算法
Dijkstra 算法通过广度优先搜索计算单源最短路径,适用于静态网格地图,但未考虑启发式信息,搜索效率较低。A* 算法引入启发函数f(n)=g(n)+h(n),其中,g(n) 为实际代价,h(n) 为估计代价(如欧氏距离),显著提升搜索效率。然而,两类算法均假设环境完全已知,无法处理动态障碍物与突发禁飞区。
3.2 动态规划法
动态规划法将问题分解为多阶段决策过程,通过状态转移方程求解最优路径。例如,在单车辆路径优化(TSP 问题)中,其时间复杂度为 O(n2⋅2n) ,仅适用于客户数量少于20 的场景。对于多车辆、多仓库的复杂问题,动态规划法因状态空间爆炸而失效。
3.3 传统算法的局限性
传统算法在静态、小规模场景中表现优异,但存在三大缺陷:(1)对动态环境适应性差,无法实时调整路径;(2)计算复杂度高,难以扩展至大规模问题;(3)多目标优化能力不足,难以平衡时间、成本与能耗。
4 智能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4.1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受生物进化论启发,以选择、交叉、变异为核心操作来搜索最优解。在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规划里,它将配送路径编码成染色体,把整个配送问题转化为对染色体群体的进化操作。比如某企业在电商跨区域配送中,运用轮盘赌选择操作,依据适应度挑选优质个体进入下一代;有序交叉操作则保证子代继承父代优良基因片段,实现路径优化,最终成本降低 15% 。不过,遗传算法存在明显缺陷,因搜索过程随机性,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难以找到全局最优路径。同时,种群规模大小和变异概率设定对其收敛速度影响极大,规模过小或变异概率不当,会导致搜索效率低下,增加规划时间与计算成本。
4.2 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源于对蚂蚁觅食行为的模拟,蚂蚁在觅食途中会释放信息素,后续蚂蚁依据信息素浓度选择路径,信息素浓度越高,被选择的概率越大。中国某企业将其应用于山区无人机配送,结合人工势场法克服地形障碍。人工势场法为无人机构建引力场和斥力场,引导其避开障碍物。通过这种结合,实现平均配送时间缩短 20%⨀ 。但传统蚁群算法有信息素挥发过快问题,使得有效信息保留不足;早期搜索时蚂蚁易盲目跟随信息素,陷入局部最优。为此,采用 2- opt 优化等局部搜索策略改进,通过交换路径中的两个边,优化局部路径,提升算法全局搜索能力与路径规划质量。
4.3 粒子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借鉴鸟群社会行为进行路径优化。在该算法中,每个粒子代表一个潜在解,通过不断更新自身速度和位置,在解空间中搜索最优解。其优势显著,参数设置相对简单,仅需设定粒子数量、学习因子等少量参数,且收敛速度快,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近似最优解,适用于大规模网络下的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规划。例如某平台采用该算法优化城市配送路线,使能源消耗降低 18%⨀ 。然而,粒子群算法易早熟收敛,粒子可能过早聚集在局部最优解附近,无法探索到全局最优。结合模拟退火思想可增强其全局搜索能力,模拟退火允许算法以一定概率接受较差解,帮助粒子跳出局部最优,提高路径规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4 智能算法的共性问题
智能算法在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规划中虽展现出强大的自适应能力,但也面临诸多共性挑战。其一,参数调优依赖经验,缺乏通用性。不同配送场景下,如城市与山区、小规模与大规模配送,算法参数(如遗传算法的种群规模、变异概率,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挥发系数等)需重新调整,且调整过程依赖专家经验,难以找到普适参数组合。其二,动态环境下实时性不足。当出现突发天气、交通管制等动态变化时,智能算法需重新计算路径,计算量大、耗时长,难以快速响应并生成新路径,影响配送时效。其三,多目标优化需手动设定权重。配送中常需同时考虑时间、成本、能耗等多个目标,但各目标重要性不同,手动设定权重难以准确反映实际需求,且无法自动平衡矛盾目标,导致规划结果可能偏离最优。
5 无人机路径规划算法优化策略
5.1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
多智能体系统(MAS)为无人机路径规划提供新思路,借助无人机间信息共享达成协同配送。以分布式拍卖算法分配任务为例,各无人机依据自身能力与任务需求出价,价高者获得任务,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同时,一致性协议同步路径信息,确保所有无人机对整体配送方案认知一致。在灾区救援场景中,该策略提升配送效率达 40% 。MAS 的核心优势在于分散式决策,各无人机独立决策又相互协作,降低单点故障对整个配送系统的影响。然而,实际应用中面临通信延迟与数据一致性问题。通信延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决策准确性;数据不一致会使无人机行动不协调。
5.2 动态路径调整机制
在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中,突发天气与交通管制等情况频发,对无人机路径规划提出挑战。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动态调整策略应运而生。MPC 通过滚动优化窗口,结合实时气象数据(如风速、降雨影响飞行性能)与交通信息,实时更新路径,调整飞行高度与速度。仿真实验显示,在复杂环境中,MPC 路径稳定性较传统算法提升 25% ,能有效应对突发状况,保障配送安全与准时性。但 MPC 计算复杂度增加 18% ,对无人机计算能力要求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优化算法模型、采用并行计算技术,在保证路径调整效果的同时,降低计算负担,使无人机在动态环境中高效完成配送任务。
5.3 多目标优化模型
无人机配送常需兼顾时间、成本与能耗等多个目标,多目标优化模型为此提供解决方案。构建融合这三个维度的优化模型,采用帕累托前沿法生成非支配解集,这些解在各目标上达到相对最优平衡。以 NSGA - II 算法求解多目标 TSP 问题为例,在电商配送中实现时间缩短 12% 与能耗降低 10% 的双重优化。不过,该模型生成的解集包含多个可行方案,需结合决策者偏好筛选最终路径。决策者可根据业务重点,如更看重时效性或环保性,从解集中选择合适路径。此模型适用于对时效性与环保性要求高的场景,能帮助企业在多个目标间找到最佳平衡,提升配送综合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5.4 混合算法设计
单一算法在无人机路径规划中存在局限性,遗传 - 蚁群混合算法(GA - ACO)有效结合两者优势。遗传算法具有强大的全局搜索能力,可生成多样初始路径,为后续优化提供良好基础;蚁群算法则在局部优化方面表现出色,能进一步精细化路径。实验表明,在 100 节点场景中,GA - ACO 收敛速度较单一算法提升 30% ,总距离缩短 8% 。混合算法的关键在于平衡全局搜索与局部优化能力,避免陷入早熟收敛。若遗传算法部分过早收敛,会影响初始路径质量;蚁群算法部分若陷入局部最优,会限制整体优化效果。
6 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挑战与对策
6.1 复杂地形适应性
山区、森林等复杂地形中,地形起伏大、障碍物分布复杂,对无人机的避障能力是巨大考验。采用分层路径规划策略能有效应对。全局层借助GIS 数据,全面掌握地形地貌、障碍物大致分布等信息,生成粗略的可行路径,为无人机飞行提供宏观指引。局部层则结合激光雷达,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精准识别突发障碍物并迅速避障。比如某企业运用八叉树地图构建三维障碍物模型,将复杂地形进行精细化建模,使无人机能清晰“看到”周围障碍物的形状、位置等信息。基于此,该企业在山区配送中,无人机配送成功率大幅提升至 98% ,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下无人机配送的难题,为偏远山区物资运输提供了可靠方案。
6.2 恶劣天气应对
强风、雷电等恶劣天气严重影响无人机的飞行安全,可能导致飞行失控、坠毁等严重后果。提出的基于气象预警的路径重规划机制十分必要。通过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能够提前预测未来2 小时的气象变化情况,包括风速、风向、降雨、雷电等关键信息。结合风场模拟技术,可精准分析不同区域的风力分布,据此调整无人机的飞行方向,选择风力较小、天气相对稳定的航线。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在恶劣天气下成效显著,可使配送延误率降低 35% ,大大提高了无人机在恶劣天气中的配送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了物资能够及时送达目的地。
6.3 城市环境挑战
城市环境中高楼林立、信号干扰严重,给无人机配送带来诸多挑战。高楼会阻挡信号传输,导致无人机定位不准确、通信中断等问题。采用5G + MEC(边缘计算)技术可实现低延迟通信,5G 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特性确保了数据快速稳定传输,MEC 技术将计算能力下沉到网络边缘,减少数据传输距离,进一步降低延迟。同时,结合视觉SLAM技术提升定位精度,通过摄像头采集周围环境图像信息,构建实时地图并确定自身位置。某平台在城市峡谷环境中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定位,将视觉、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把定位误差控制在 0.5 米内,有效解决了城市环境中的定位难题,保障了无人机配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6.4 政策与法规约束
无人机配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规范与引导,空域管理、隐私保护等法规是必须遵守的红线。提出的合规性检查模块至关重要,在路径规划阶段,该模块能自动接入相关数据库,获取禁飞区信息,确保规划的配送路径自动规避禁飞区域,避免因违规飞行带来的法律风险。同时,通过加密通信技术保护用户数据安全,防止用户信息泄露。例如某企业通过与民航局数据接口对接,实时获取最新的空域管理信息和禁飞区动态调整情况,实现配送路径的实时合规性验证。
结论与展望
本文系统分析了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规划算法的优化策略,得出结论:智能算法在动态环境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算法;多智能体协同与混合算法能够提升大规模场景下的规划效率;结合气象预警与实时避障技术可增强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同时指出未来研究应聚焦三大领域,即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以实现路径规划的自主决策、探索量子计算在超大规模路径优化中的应用、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并完善空域管理、安全认证等法规体系。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政策的逐步完善,无人机物流配送有望达成全域商业化运营,进而重塑物流行业格局。
参考文献
[1] 苏雷 . 基于干扰管理策略的物流无人机城市配送调度技术应用研究 [J]. 中国航务周刊 , 2025, (35): 60-62.
[2] 余沫 . 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识别及控制研究 [J]. 中国物流与采购 , 2024,(21): 107-108.
[3] 吴利强 , 刘丹 , 邓崯峰 . 基于无人机运输的应急物流路径优化研究 [J]. 物流科技 , 2024, 47 (18): 86-90+177.
[4] 原强. 应急无人机在物流配送体系优化中的应用 [J]. 集成电路应用, 2024,41 (08): 410-411.
[5] 杨永刚 , 李玉盈 .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物流无人机航迹规划研究 [J]. 科学技术创新 , 2024, (11): 50-54.
作者简介:冯嘉君,2002.6.3,宁夏中卫,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无人机相关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