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
李小红
焦作市马村区张弓学校 河南 焦作 454150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小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本身就是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尤其是对数学这门课程,有着更深刻的影响。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一方面是有利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生还处在学习习惯的培养时期,且大部分小学生天性爱玩、自制力差,还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小学的数学学科教学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始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制约,部分教师更习惯教师主导的教育方式,弱化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适应新课标准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教材中提取出来,保证所问的问题与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性格特征相吻合,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要设定好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明确问题设计初衷,让小学生从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中获得知识。
例如《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节的学习,教学目标首先是提高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在自主预习中理解和掌握负数概念。其次是培养学生学习负数知识的兴趣,并将附属概念与具体问题联系起来。最后是对比分析正负数概念,归纳正负数的关系及应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案,提高小学生对负数相关内容的自学兴趣。具体问题设置可以参考表1 内容。
表1《生活中的负数》问题设置

在问题的引导下,小学生能产生比较清晰的自主学习方向,成功地对负数相关核心知识进行探索。且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时候,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被激发出来,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小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要认识到,自主学习并不仅是独立学习,而是一种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个性特征,对小学生进行分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找到适当的机会,进行小组活动,让小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与探索的快乐,从而为他们的数学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线与角》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具体教学方案可参考表2 内容。
表2 直线、射线与线段教学方案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顺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个时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并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税再新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N]. 科学导报 ,2025-07-04(B04).
[2] 包俊虎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J]. 山西教育 ( 教学 ),2025,(0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