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市场需求分析
李鑫楠
仰恩大学 362011
华侨建筑是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记录着海外侨胞与祖国家乡密切往来的历史。现如今,在全球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对于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已迫在眉睫。华侨建筑的文化市场需求是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华侨建筑科学保护模式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华侨建筑的文化市场的需求才能将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由静态保存转化成可以活态的存留,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绽放其生机活力。
一、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基础与市场需求关联
(一)方法论解读及其意义
文化记忆理论包括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三部分。基于这种理论框架思考华侨建筑将打开多种认识华侨建筑的文化密码。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文本系统中真实性的纪实文本如历史典籍、家谱、古契书、书信等等,以及观赏性的文字如具有欣赏价值的壁画、人物雕像、书画艺术品等,都符合人们求知求美之心,因此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例如游客想要借助阅读早已破损的地契、家书等资料了解先辈如何以大海为枕踏上漫漫长路寻求营生;学者重视研究建筑中诗词题刻背后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价值等。而意象系统中的物态化意象(也就是实物化的意象,如具体存在、可供触摸或聆听的实物建筑及装饰构件等)、符号化意象(即一种象征某种事物的符号,如某些形制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图腾等)都能让人们获得丰富的视觉盛宴,是拍照留影打卡的佳处,也是摄影爱好者、参观者们喜欢的去处[1]。
(二)田野调查的实践支撑作用
开展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并形成基本报告,摸清现状,了解分布特点、保存状况以及与周边社区关系,有利于全面了解华侨建筑文化遗产情况;获得详尽的数据,有助于精准地寻找市场需求热点区域及潜在消费者,比如一些闭塞的小村子里隐藏着完好无损、原汁原味的华侨建筑群,适合做旅游的小众深度游线路。
二、华侨建筑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下的市场需求洞察
(一)政策导向下的价值内涵界定
相关政策已从宏观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定义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并将其聚焦于华侨建筑类文化遗产之上。政策的扶持引起社会更多资本的关注,有识之士看到其中商机:一边可参与公益性修缮工程享受政府补助、获得社会认可,另一边又可通过盈利性经营使投资获得回报。地方政府鼓励当地企业将辖区内无主闲置华侨老屋改造成精品民宿或文创工作间。既可保全该类建筑原貌,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用于供给市场所需的特色住宿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在地方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热忱空前高涨,一系列研讨会议连续召开,吸引了大批学界精英慕名来访考察,形成了高端文化旅游细分市场的供给需求增长的态势[2]。
(二)细分价值体系的认知拓展需求
根据文化记忆载体系统划分可知,纪实性文本的真实性、权威性使其成为教育科普的好材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华侨建筑博物馆参观,结合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参观学习馆内陈列的历史档案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艺术性文本可以成为创作者艺术创作的源泉,例如画家会从建筑当中获得灵感,并创造出新的画作;设计师也能获取设计灵感,打造出具有不同风格元素的产品;文创产品的开发公司也可以打造出以建筑元素为基础的各类纪念品和工艺品等产品。不仅如此,它们也是收集并展示建筑物态化意象与符号化意象的好途径,可以给建筑设计行业提供一定参考案例,启发现代的建筑师们更好地把传统的建筑理念以及新的设计理念结合起来,打造出适合人们当代生活使用且带有古韵的传统新式建筑。
三、华侨建筑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中的市场需求考量
(一)以消费者偏好为核心的评估重心确立
了解消费者喜好是做好项目价值评定的关键,发现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喜好与特点。年轻人喜欢更年轻化、时尚化、有亮点的视觉效果,更愿意参加强互动的体验型产品,比如 AR 导览、虚拟重建游戏等各类数字化产品;而中老年人则更关注建筑本身的历史故事及文化内涵介绍,并且希望能够带出更多的关于祖辈的迁徙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脉络给游客。因而针对消费者的偏好,在做价值评估的时候就需要结合以上因素考量一下什么样才是能够打动客户的东西,从而再进行配置,做到有的放矢[3]。
(二)评估方法与路径选择的市场适配性
运用较多的是层次分析法,可将一整套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层层分解为若干层逐层进行量化评分;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更适用于那些个人感受较强的因素。在线可使用大数据的优势收集到巨大的在线用户数据,应用于筛选和趋势分析;线下可进行实地旅游访问调研,多方面了解旅游者现场的实际感受和细节感受,在线上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佐证。
四、华侨建筑文化遗产价值再现面临的市场需求挑战与机遇
(一)培育新乡土文化共同体的需求响应
培育新乡土文化共同体来认知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要打破单一主体模式,鼓励多主体参与华侨建筑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活动,政府起着引导和搭台的作用,而企业则是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贡献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具体的公共事业当中去策划、运作项目,而当地的人民群众应是华侨建筑文化遗产最好的守护者。
(二)创造文化遗产景观新样态的市场引力
基于当今的审美风向标及功能性应用导向,创造出新时期的文化遗产景观样态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打破传统单一的静态参观方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更加魔幻迷离的梦幻体验氛围,打造诸多新奇特场景带给人别开生面的感受;采用全新的生态环保设计理念打造绿色可循环的景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与各行各业跨界融合形成功能较为复合的各种业态,比如“ 建筑 + 农业” 的复合型业态发展观光农业园,或者“ 建筑
体育” 的业态打造户外体育活动等等,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消费方式和个性化追求的需要[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种类繁多,在华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融入了文化记忆理论,以及开展田野调查,在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价值评价和价值再现中也有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未来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认知的基础上拓展保护范围并做好价值再现工作,结合多种手段展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同时发挥各方主体优势,多方发力开拓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和创新性利用新模式。
2024 年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华侨建筑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闽教思JAS24158)
参考文献:
[1] 吕惠亮.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保护研究[J]. 居业,2025,(06):242-244.
[2]杨华刚,张海若,王绍森.以价值为导向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决策实施路径[J].中国文化遗产,2025,(03):78-89.
[3]李鑫楠.华侨建筑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及其市场推广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25,(10):16-18.
[4]涂小锵,陈志宏.海外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坚守与传承——访谈马来西亚陈耀威建筑师[J].建筑师,2024,(02):1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