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中如何提高其艺术形象
王灵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发展中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 831300
1 绪论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其文物陈列展示并非简单的器物摆放,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将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在“ 博物馆热” 持续升温的当下,观众对陈列展示的期待已从“ 看到文物” 升级为“ 感受文化” ,这要求博物馆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更注重艺术形象的塑造[1]。艺术化的陈列展示是提升博物馆吸引力的关键。枯燥刻板的排列方式会消解文物的魅力,而富有美感的设计能瞬间抓住观众注意力,激发其探索兴趣。陈列的艺术形象越鲜明,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语境与精神价值就越容易被观众感知。
2 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的原则
2.1 真实性与艺术性统一
真实性是博物馆陈列的生命线,艺术性则是提升传播效能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文物的造型、纹饰、工艺等原始信息是艺术表达的基础,任何艺术加工都不能背离历史真实。例如,在展示唐代陶俑时,若为追求视觉对称而改变其原始出土位置,或为增强色彩效果而随意添加彩绘,都会扭曲历史信息,损害陈列的学术价值。正确的做法是在尊重文物原貌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升华,如通过灯光角度突出唐三彩的釉色流动感,或用简约展柜衬托陶俑的动态姿态,使真实性成为艺术性的根基,艺术性成为真实性的延伸。
2.2 整体性与关联性兼顾
文物陈列的艺术形象依赖于整体氛围的营造,而非单件展品的孤立表现。每件文物都是历史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只有将其置于关联体系中,才能凸显其艺术价值。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青铜馆” 以“ 礼器—兵器—日用器” 为脉络,在“ 礼器区” 将司母戊鼎与同出土地的爵、觚组合陈列,通过展台高度差形成视觉层级,既突出了鼎的核心地位,又展现了青铜礼器的组合规律;在“ 纹饰区” 则将不同时期的夔龙纹、蟠虺纹器物横向排列,使观众清晰感知纹饰从繁到简的演变轨迹。这种关联化陈列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单件文物的美,更能理解艺术风格的整体性发展。
2.3 传统性与创新性融合
文物承载着传统文脉,而陈列展示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二者的融合是提升艺术形象的关键。传统元素的创新转化能让古老文物焕发新的生命力。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贝聿铭设计,其“ 明轩” 展区将明代家具与现代几何展柜结合,紫檀木家具的古朴纹理与不锈钢展架的冷峻线条形成对话,背景墙的片石假山借景自然,使传统文人的生活美学在现代空间中得到诗意呈现。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通过当代设计语言激活传统的艺术基因,让观众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2]。
3 提升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艺术形象的具体措施
3.1 提升展品质感
文物自身的质感是艺术形象的基础,陈列设计需通过细节处理凸显其材质美、工艺美与岁月美。对于玉器、瓷器等细腻材质的文物,应采用低反射玻璃展柜,配合柔和的漫射灯光,避免强光直射造成的反光干扰,让观众清晰观察和田玉的油脂光泽、青花瓷的釉面开片。对于金属、陶土等粗犷材质的文物,则可通过对比手法强化质感。此外,为文物添加适当的辅助说明牌,能帮助观众从科学角度理解质感背后的工艺智慧,深化对艺术品质的认知。
3.2 实现展品与空间的有效融合
展品与空间的关系是陈列艺术的核心,通过尺度呼应、风格协调、动线引导等设计,可构建“ 物境—情境—意境” 统一的审美空间。在尺度处理上,大型文物需匹配开阔空间。风格协调要求空间设计与文物时代特征相呼应。虚实结合的空间手法能拓展艺术表达维度。敦煌研究院的“ 数字洞窟” 展区,将实体壁画残片与虚拟投影结合,观众在观赏唐代壁画原作时,对面墙面的投影会同步展示壁画的完整复原图,通过虚实对照,既保护了文物,又让观众理解画面的整体意境。这种空间融合打破了物理限制,使展品的艺术形象在多维场域中得到延伸。
3.3 开展合理的色彩设计
色彩是塑造陈列艺术形象的重要语言,通过主色调定位、色彩对比、情感呼应等设计,可强化文物的视觉表现力与情感感染力。主色调应基于文物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属性确定:展示商周青铜器时,采用深褐色与金色为主调,呼应青铜的氧化质感与祭祀的庄重氛围;展示宋代瓷器时,以米色、浅灰为基调,凸显汝瓷“ 雨过天青” 的淡雅意境。色彩对比能聚焦观众注意力。在以浅色为背景的展厅中,将一件色彩浓郁的文物置于独立展柜,配合射灯强调,可形成“ 万绿丛中一点红” 的视觉焦点;而对于色彩素雅的文物,则可用深色调背景衬托,使其蓝白对比更鲜明。
色彩设计还需考虑情感共鸣。红色常与喜庆、革命相关,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文物陈列大量运用红色元素,增强观众的历史使命感;蓝色则传递宁静、智慧,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 展厅的春秋战国区域,以蓝色为主调,呼应诸子百家的思想繁荣。色彩的情感属性与文物内涵的契合,能让观众在视觉感知中自然产生情感波动,深化对艺术形象的理解。
3.4 科学控制展品数量与排列
展品的数量与排列方式直接影响陈列的艺术节奏,“ 少而精” 的原则与富有韵律的排列能避免信息过载,增强艺术表现力。过量的展品会导致视觉混乱,削弱每件文物的冲击力。排列方式应遵循“ 节奏性” 原则,通过疏密、高低、虚实的变化形成视觉韵律。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佛造像”展区,将北魏、唐代、宋代的佛像按年代纵向排列,北魏佛像的秀骨清像、唐代佛像的丰满圆润、宋代佛像的世俗化特征在对比中一目了然;同时通过展台高度的错落,使观众的视线自然起伏,避免单调感。
3.5 提升展品陈列时代感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注入时代元素,能让文物的艺术形象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现代设计语言的运用是提升时代感的有效途径。互动装置的引入能增强时代参与感。跨界融合能拓展艺术表达维度。敦煌研究院与时尚品牌合作,在“ 敦煌服饰文化展” 中,将唐代壁画中的服饰纹样与现代时装并置展示,通过传统纹样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让观众看到文物艺术的现实生命力。这种跨界并非对传统的解构,而是通过时代视角重新发现文物的艺术价值,使其在当代社会中持续产生影响[3]。
结论
提升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博物馆从业者既能深入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又能以创造性的手法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随着公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与技术手段的革新,博物馆文物陈列的艺术形象将更加多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让文物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使文化遗产真正走进当代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这既是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敏.浅析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中如何提高其艺术形象[J].中国民族博览,2023,(24):247-249.
[2]田强.基层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中如何提高其艺术形象[J].大众文艺,2022,(19):35-37.
[3]井然.基层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中如何提高其艺术形象[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