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探析
布晓松 约其阿吉
四川省喜德县红莫中学 616753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最精粹、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浓缩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与审美表达,是进行文化传承的绝佳载体。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其进行文化启蒙与浸润,意义尤为重大。
二、理念先行:从“ 工具性” 到“ 人文性” 的教学目标重构
1. 确立“ 文化本位” 的教学观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古诗词首先是文化的产物,其次才是语言的材料。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应仅是“ 这首诗要考什么” ,而更应是“ 这首诗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密码” 和“ 它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精神滋养” 。要将文化目标的达成与语言学习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核心的位置。
2.树立“ 学生主体” 的体验观
文化的传承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建构与内化。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机会让学生从被动的“ 听讲者” “ 记录者” 转变为主动的“ 探究者” “ 体验者” 和“ 共鸣者”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波动、思想碰撞与文化感悟,让诗词中的文化精神真正与他们的生命体验发生连接。
三、内容整合:从“ 单篇碎片” 到“ 主题脉络” 的资源深掘
1. 以文化主题为纲,进行群文整合
打破教材单篇教学的局限,围绕核心文化理念组织教学单元。例如,可以整合《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春望》等篇目,构建“ 家国情怀” 主题单元;整合《饮酒(其五)》《桃花源记》《陋室铭》等,构建“ 隐逸文化与人格追求” 主题单元;整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夜忆舍弟》《静夜思》等,构建“ 中国月文化与哲学思考” 主题单元。通过对比、互文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某一文化主题在不同诗词中的多元表现与精神内核。
2.深挖意象符号,解读文化密码
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承载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教学需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景物描写,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如,讲解“ 梅” ,不止于其傲雪形态,更要联系历代咏梅诗,解读其“ 凌寒独自开” 象征的高洁品格、“ 香自苦寒来” 代表的坚韧精神;讲解“ 水” ,既可关联“ 逝者如斯夫” 的时间哲学,也可体会“ 抽刀断水水更流” 的愁思逻辑,还可感悟“ 上善若水” 的处世智慧。通过深度解读意象,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窗口。
3. 勾连文史哲,拓展文化语境
将古诗词放回其诞生的历史、社会与思想背景中去理解。在教学杜甫诗时,必然关联安史之乱的历史;在教学苏轼词时,自然引入其儒道释融通的人生哲学;在教学边塞诗时,主动介绍唐代的疆域、战争与民族交往史。这种勾连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负担,而是为了让学生知人论世,更深刻地理解诗词情感与思想的文化根源。
四、情境创设:从“ 平面讲解” 到“ 立体沉浸” 的教学策略
1. 吟诵涵泳,声韵中感受节奏之美
改变唯有朗读的单调方式,恢复传统的吟诵方法。通过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吟诵,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触摸诗词的声律之美,在抑扬顿挫
的旋律中直观感受诗歌的情感起伏与气韵流动,实现“ 声入心通” 。
2. 艺术通感,跨界中激发审美想象
打通诗词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界限。为配乐,让学生选择与诗词意境相契合的中国古典音乐;为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词描绘的意境进行创作或欣赏名家画作;为戏剧,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通过多感官的协同参与,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立体艺术体验,深化审美共情。
3. 联结现实,生活中实现古今对话
设计驱动性任务,建立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例如,学习重阳诗后,可策划“ 如何为家中老人过一个有传统韵味的重阳节” ;学习田园诗后,可探讨“ 现代人追求的‘ 诗与远方’ 与古人的归隐情怀有何异同” 。让古诗词中的文化精神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学生真实的生命实践中焕发新的活力。
五、评价导向:从“ 分数唯一” 到“ 素养为重” 的机制革新
1. 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评价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的准确度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更加深入地关注学生在文化感悟方面的深度,审美鉴赏的水平,以及在表达交流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品位。评价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展,包括课堂发言时的情感投入度、主题探究报告的深刻性、创意实践作品的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
2. 评价主体多样化
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文化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例如,通过“ 学习日志” 记录自己对某一文化概念认识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彼此对意象解读的独特性。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评价方式过程化
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非仅凭一次考试定论。关注其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展示汇报中的参与度、协作力和创新性,实现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动态、综合性评价。通过这样的过程化评价,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轨迹,以及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六、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词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它要求教育者超越技术化的教学惯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教学智慧,在理念、内容、方法与评价上进行全面探索与革新。唯有通过深度整合、立体浸润与生活化联结,才能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律与意象中,真正“ 遇见” 那个博大精深、温情脉脉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他们的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下去,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个体成长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黄亚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究[J].天津教育,2025,(22):111-113.
[2]冯镕.初中古诗词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究[D].昌吉 学院,2023.DOI:10.27887/d.cnki.gcjxy.2023.0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