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幼儿“ 玩有所得”

作者

陈丽娟

张家港市金香幼儿园

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亲近自然、释放天性的重要途径,而“ 玩有所得”是游戏价值的核心体现。这里的“ 得” 并非指具体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习得的技能、萌发的情感与形成的品质。教师作为游戏的支持者与引导者,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幼儿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一、创设动态化游戏环境,奠定“ 玩有所得” 的基础

适宜的游戏环境是幼儿“ 玩有所得” 的前提,它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为多种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

环境创设应体现层次性与挑战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户外场地可划分出不同难度的区域。例如,在运动区,为小班幼儿设置低矮的平衡木、宽敞的跑跳场地,帮助他们提升基本动作协调性;为中大班幼儿增设攀爬网、高低杠等,满足他们对身体挑战的需求,锻炼力量与平衡能力。这种分层设计能让每个幼儿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同时,环境需具备可变性与开放性。固定不变的环境易使幼儿失去兴趣,教师可定期调整场地布局与设施组合。比如,将原本独立的沙池与水区连通,形成“ 沙水乐园” ,幼儿在混合操作中会探索沙子与水的比例变化,发现“ 湿沙易塑形” “ 水流能搬运沙子” 等特性,在直观体验中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此外,保留部分“ 留白” 区域,提供木板、轮胎、布绳等可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搭建游戏场景,如用轮胎拼搭“ 山洞” 、用布绳围出“ 小花园” ,在创造过程中发展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安全性是环境创设的底线。教师需每日检查器械牢固度、地面平整度,移除尖锐物品;在高风险区域设置缓冲垫,如攀爬区下方;对水、沙等材料定期消毒。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全身心投入游戏,敢于尝试与探索。

二、精准观察与适度介入,把握“ 玩有所得” 的契机

教师的观察与介入是推动幼儿“ 玩有所得” 的关键,需在尊重自主性的前提下,适时提供支持。

观察要聚焦幼儿的行为与需求。运用“ 行为追踪法” ,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语言、互动及遇到的问题。例如,幼儿在玩“ 搭建桥梁” 时,多次尝试用积木连接两岸却频繁倒塌,表现出烦躁情绪。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是对“ 结构稳定性” 的认知不足。教师需记录下幼儿的尝试方式、失败次数及情绪变化,而非急于干预。通过持续观察,还能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有的幼儿对“ 植物生长” 着迷,每日观察种植角;有的则热衷于“ 角色扮演” ,模仿医生、厨师的工作。把握这些兴趣,能为后续指导提供方向。

介入需遵循“ 必要性” 与“ 启发性” 原则。当幼儿面临无法独立解决的困境,如因规则冲突引发争执、因认知局限停滞不前时,教师可适当介入。介入方式以提问引导为主,而非直接告知答案。例如,当幼儿为“ 谁先玩秋千” 争吵时,教师可问:“ 你们觉得怎样安排,大家都能玩到呢?”引导他们思考“ 轮流制” “ 计时制” 等解决方案,培养社交能力。当幼儿搭建的“ 房屋” 总是倾斜,教师可指着地基问:“ 如果下面的积木摆得更整齐,会不会稳一些?” 启发他们关注结构平衡,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避免过度介入与“ 目标预设” 。有的教师为实现“ 教学目标” ,强行引导幼儿按预设剧本游戏,如要求幼儿在“ 超市游戏” 中必须练习加减运算,这会扼杀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应认识到,幼儿在游戏中的“ 试错” “ 想象” 本身就是学习,如幼儿用树叶当“ 钱” 、用石头当“ 食物” ,这种“ 以物代物” 的思维正是创造力的体现,需给予尊重与保护。

三、提供多元化材料支持,拓展“ 玩有所得” 的路径

游戏材料是幼儿探索与学习的载体,丰富多元的材料能为“ 玩有所得”提供更多可能。

材料选择需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自然材料如树枝、松果、花瓣等,能激发幼儿的自然认知:幼儿用树枝拼搭“ 小动物” ,观察松果遇水收缩的特性,在与自然互动中积累感性经验。废旧材料如纸盒、瓶盖、布料等,可培养环保意识与创造力:幼儿将纸盒改造成“ 汽车” “ 城堡” ,用瓶盖串成“ 项链” ,在动手改造中理解“ 废物利用” 的意义。功能性材料如放大镜、温度计、小铲子等,能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在观察昆虫时用放大镜观察细节,在种植时用铲子松土、用温度计测量土壤温度,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材料供给应体现“ 层次性” 与“ 开放性” 。同一种材料提供不同难度层级,如拼图有 4 片、8 片、16 片之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材料的使用不设固定规则,如提供的绳子,幼儿可用来跳绳、绑东西、搭建“ 蜘蛛网” ,甚至当作“ 听诊器” ,这种开放性让幼儿在自由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鼓励幼儿参与材料管理。让幼儿负责材料的整理、分类与补充,如在“ 材料角” 贴标签,引导幼儿将“ 积木” “ 布料” “ 自然物” 分区域摆放。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提升责任意识、分类能力与数学逻辑思维。

四、引导经验梳理与迁移,深化“ 玩有所得” 的价值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多为感性层面,教师需引导他们梳理总结,并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实现经验的深化与拓展。

游戏后的分享与回顾是经验梳理的有效方式。组织“ 游戏故事会” ,让幼儿用语言、绘画或表演的方式讲述游戏过程:“ 我今天用沙子堆了一座火山,浇水的时候‘ 岩浆’ 流下来了” “ 我和小明一起搭了个帐篷,我们在里面扮演了探险家” 。教师可追问:“ 堆火山时,你发现沙子要堆多高才不容易塌?” “ 和小明搭帐篷时,你们是怎么分工的?” 帮助幼儿提炼关键经验,如“ 堆沙时底部要宽” “ 合作需要分工” 。

通过“ 问题链” 促进经验迁移。当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某项技能后,教师可创设新情境引导迁移。例如,幼儿在“ 搭积木” 时学会了“ 三角形更稳定” ,教师可在“ 修小路” 游戏中问:“ 我们用木板铺小路,怎样才能让小路更稳,不容易晃呢?” 引导他们将“ 三角形稳定性” 的经验运用到新场景中。当幼儿在“ 角色扮演” 中学会了“ 礼貌用语” ,教师可在日常交往中提醒:“ 刚才你和小朋友借玩具时,用了‘ 请’ 和‘ 谢谢’ ,特别棒,以后和老师说话也可以这样哦。”

五、家园协同助力,延伸“ 玩有所得” 的空间

家庭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延伸场所,家园协同能为“ 玩有所得” 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向家长传递“ 游戏即学习” 的理念。通过家长会、育儿沙龙等形式,用视频、照片展示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学习过程:如幼儿在追逐中提升跑跳能力,在争吵后学会分享,让家长理解游戏的教育价值,避免将“ 玩”与“ 学” 对立。

布置“ 家庭户外游戏任务” 。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到公园、郊外开展游戏,如“ 寻找不同形状的树叶” “ 用树枝搭小房子” “ 玩影子游戏”等,并通过班级群分享游戏照片与发现。幼儿在家庭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可带回幼儿园与同伴交流,实现经验共享。

六、结语

让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 玩有所得” ,需要教师以幼儿为中心,创设适宜的环境、精准观察介入、提供多元材料、引导经验迁移,并协同家庭形成合力。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始终牢记:“ 得” 的核心是幼儿的主动发展,而非被动接受。唯有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他们的探索尝试,才能让户外自主游戏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 乐园” 与“ 学园” 。

[1]王明桃.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开展户外自主游戏[J].智力,2023(15):179-182.

[2]田义君.浅谈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有效开展[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4(10):3.

[3] 詹荣培. 幼儿园开展幼儿自主游戏的有效策略[J]. 家长,2024(2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