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 学、思、行” 指导小学美术课堂

作者

王茹

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1

学思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美术课堂的学习力、思维力、行动力尤为重要,三者融为一体,互相支持,成为高效美术课堂的法宝。

美术教学通常是即时的结果,学生的创作过程怎样,创造结果怎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可见的,美术课堂上师生共同达成同一任务,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称作美术课有了效益。“ 效益” 不是指老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老师时刻关注学生学的好不好。教学中首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美术素养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在美术课堂上,通常我们会设置讲、练、展、评这四个环节,在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内涵,关注学生在不同环节的表现,从而有针对的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在“ 讲” 的环节可以侃侃而谈——谈看法,谈感受,谈想象,但是在“ 练” 的环节却有欠缺;有的学生在“ 练” 的环节可以把画面表现的很好,而在“ 评” 的环节却无法将自己的作品用合理的美术语言讲述出来;再比如,有的学生只是热爱美术课堂,而真正的去完成作品时却无法将心中的构思用美术符号画出来等等⋯⋯在课堂上发现这些问题,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想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就要问课堂要效益,从整体上去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非常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在二年级上学期我提出了单元化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案例,并对这种学习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教案写法、内涵解读、学习方法的详细说明。在美术教材中,有着大量的需要调整、修改、充实和完善的内容,有的内容需要整合完成,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观念,形成大单元教学,夯实学生基础,在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本中,我将课本的内容分为三个类别:绘画基础部分、设计制作部分、欣赏评述部分。将相似的和递进的课放在一起,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学习的思维连贯性,也能方便学生对于美术材料的准备。另一方面课堂中教师讲授内容的引导性问题设置很重要,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直接矛盾,同时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思维导向,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对照问题的解答来发现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增强目标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增强学生的思维力,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素养,从而更好的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方面,受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这句话非常能够代表学习力的重要性。在美术学科中,我们教授的不是某一幅图画,欣赏的不是某一件名作,感受的不是某一种情绪,而是统整的美术学科学习能力即审美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脑海中储蓄元素,并能够将这些元素重组、生发、表现从而创造,这就是美术学习力的体现。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课兴趣浓厚,思维发散,好奇心强,敢于和乐于去尝试新事物,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拓展课本内容,本学期我在课本内容中穿插了线描和简笔画。画画的基础即线条的掌握,通过有趣的美食简笔画,来锻炼学生的线条表现力、造型表现力。在下学期的美术课中,除了补充相应的拓展性知识之外,我还会加入动漫卡通画的课程,让学生在简笔画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比例、结构和表现动态的能力。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过程,就好比厨师有着自己掌握火候的功力一样。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创造了六步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日结,其价值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美术教学应该也有着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思路,其价值在于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其一生中根据瞬息万变的社会而不断地学习、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将学习力的影响真正的注入学生的骨子里。另外,传统的绘画教学方法不可丢弃,美术课堂不可完全依赖课件、微课和动画,要让学生看得到老师的绘画步骤,更细致地说,是让学生看得见美术老师在创作时真实的手上画笔的走向。

美术课具有实践性,需要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多种美术实践活动。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即学习力)都来源于应用,在美术课上,很大的一部分是学生的当堂绘画。但是在绘画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也可以说在美术课堂上的问题大部分是在学生实践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比如作画速度慢、作画习惯欠佳、作画步骤不科学、作画时无法将思维表现出来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是在实践中去解决,甚至有的时候需要老师“ 手把手” 这样高效率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力,不光是在课堂上将知识应用成图画,还要将美术的素养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课堂的小结和拓展部分为学生点明、启发是个不错的方法,所谓点石成金、一点通,有时候老师的一句启发性语言在这里可以变作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所以我们千万不可忽视美术课堂中那短短的一分钟的拓展时间。美术真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校园中,而真正在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在美术手工的制作课上,尽量的多搜集生活中的艺术品甚至生活用品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见闻。同时,教学成果必须根据我们设置的开放性的教学任务来检测和衡量,这个成果一定是一个应用的成果而非单纯的形而上。设置开放型的学习任务,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这是对学生应用力的最大支持。

在教学中,不管教哪个年级,都只是小学系统教材的其中一个章节,系统的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很重要。教材中的设置都有规律可循,在认识表现物体纹理的相关课程上,一至六年级的教材就做了如下的衔接:一年级上的美丽的印纹---一年级下摸一摸画一画-二年级上花花衣-二年级下叶子上的小血管-三年级上天然的纹理-三年级下动物的花衣裳四年级上蔬果的剖面-四年级下五谷作画-五年级上美丽的纹样-五年级下微观世界-六年级上寻找美的踪迹-六年级下点的集合。美术学科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从这个系统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术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然天性,所以在备课、上课和解读教材时就需要我们挖掘教材的这部分价值,从而传递给学生,美术对学生全面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不仅需要教学领导力,全面策划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也要把学生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把学生当作朋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善于指导学生从构思、草图逐步走向作品发展和完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把教与学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参与、对话、沟通、合作形成以爱为前提的心灵沟通。形成师生之间的亲密和默契。

美术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画画,其实教授画画的背后是对于艺术教育的思考,是对于美术育人目标和育人价值的深思。打造有质量的美术课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从实践中寻找答案,不厌其烦地进行总结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