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柴富乾
吉林省榆树市新民学校,吉林榆树130400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涵与价值重构
跨学科教学以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为锚点,通过建立多学科间的有机联结,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整合与迁移应用。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思想与技术的跨界融合,更致力于在真实情境中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趣味化学习生态,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目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一)知识体系建构:从学科内贯通到学科间联动
1. 学科内纵向融合:知识衔接与能力迁移并重
在单一学科教学中渗透跨学科元素,实现知识的纵向贯通与能力的横向迁移。以物理“压强”单元为例:
数理融合:通过压强公式推导、受力面积理解等环节,强化数学运算与物理建模的结合;
文理渗透:布置“生活中的压强现象观察日记”,以语文写作形式培养科学观察与精准表达能力;
实践整合:设计“制作简易气压计”实验,融合物理原理、数学量化方法与实验记录能力,提升综合探究水平。
2. 学科间横向联动:大单元教学的系统设计
理科集群联动:化学“溶液浓度计算”与数学“比例方程”协同教学,物理“电路分析”引入函数图像辅助理解动态电路;
文理跨界渗透:开展“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科学小论文写作,融合物理概念与语文想象表达;语文“科技说明文阅读”嵌入物理实验步骤解析,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关联化学消毒原理(如酒精杀菌的分子机制)。
(二)新课标落地:主题实践与问题驱动的双轮模式
1. 主题串联法:以核心概念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以物理“机械运动”主题为例设计整合性学习单元:
物理主导:通过实验探究速度概念、测量平均速度,建立运动学基本框架;
体育实践:开展“运动快慢的科学比较”活动,通过跑步数据采集深化运动描述的理解;
数学建模:引入路程 - 时间函数图像分析,培养数据可视化与建模能力;
语文表达:组织“运动之美”主题演讲与写作,提升信息整合与语言输出能力。
2. 问题驱动法:真实情境中的多学科协同攻坚以“校园节水系统优化”项目为例:
数学建模:统计班级日均用水量,建立用水峰值函数模型,量化节水潜力;
物理设计: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分析水龙头流量与压强关系,设计节水阀改良方案;
化学处理:通过水质检测实验,提出沉淀、过滤等水循环利用的化学净化方案;
语文传播:撰写“节水倡议书”并设计可视化宣传海报,融合文字创作与平面设计;
体育参与:组织“节水接力赛”,将运动规则与节水知识结合,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研共同体建设:跨学科协作的组织保障
1. 团队架构与运行机制
建立“1+4”学科联络人机制:以物理教师为核心,联合语文、数学、化学、体育学科骨干,定期开展“学科交叉点”研讨会(如物理力学与体育生物力学的运动轨迹分析);
实施“跨学科备课制”:以体育“立定跳远”教学为例,体育老师讲解立定跳远距离的具体测量及示范正确姿势和动作要领。物理老师解析抛物线运动原理,数学教师指导立定跳远距离、立定跳远角度测量方法及跳远角度对跳远距离的影响。语文教师规范动作描述术语,形成多维度教学设计方案。
2. 教研形式创新
同课异构教学:围绕“摩擦力”主题,物理教师开展实验探究(如摩擦力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和测量);体育教师组织拔河比赛实践或乒乓球比赛实践,体验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及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语文教师设计“摩擦力与生活”微写作,展现同一概念的多元视角。
主题式课程开发:每学期选定 2-3 个跨学科主题(如“碳中和实践”“障碍赛道”),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并编写《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集》。
(四)情境化实践:资源整合与能力进
1. 实验室与体育场地的跨学科应用
理化生实验室开放日:设计“跨学科实验挑战赛”,如用氯化钠溶液制作电解液完成电路导通实验,融合化学导电性与物理电路原理;生物学科观察与物理学科光学知识结合,实验操作,用显微镜观察观察植物的结构特点等。
体育场地与数学测量结合:在“田径跑道设计”教学中,运用比例尺知识进行场地规划,渗透几何测量与工程思维。
(五)评价体系重构:三维度多元化评估框架
突破单一知识考核,建立聚焦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也要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学生本人、同学等;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如课堂观察、作业评价、项目成果展示、考试等。
1. 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项目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 强调综合性评价 : 综合性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例如,在项目式学习中,要对项目的策划、实施、成果展示等环节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表现。
3. 深入知识融合度:评估多学科知识调用的准确性(如物理实验报告中数学图表的分析深度、逻辑关系整理;语文学科的报告思路整理和语言表达逻辑等。);
4. 聚焦实践创新力:考察解决方案的跨学科整合水平(如化学净水方案与物理过滤装置的协同设计和语文学科的方案设计的表述等);
5. 强化协作参与度:记录跨学科团队的沟通效率与分工合理性(如项目式学习中各学科建议的采纳度及实践与与应用效率)。
(六)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各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
例如,在以“运动与力”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中,物理学科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相互作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数学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速度等;语文学科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本阅读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准确描述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化学学科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力的关系,如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等;体育学科的目标是通过实际运动体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强身体素质。通过这样的多元化教学目标设定,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全面发展。
(七)深化数字技术和校社协作,拓宽教学资源
补充拓展教学资源 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解决方法,涉及到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参观环保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未来可深化数字化技术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如虚拟仿真实验平台、AI 数据分析工具的利用;拓展家校社协同的实践场景,如社区环境监测项目,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更立体的教育生态。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跨学科融合教学,需以“知识整合—能力迁移—素养落地”为逻辑主线,通过主题串联、问题驱动、教研协同与多元评价的系统化设计,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范式的突破,更是培育学生适应复杂社会需求的关键路径,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