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与化学课堂深度融合的价值意蕴及可行性路径探究
许伟
衡阳市衡南县洪山联合学校双林中
汉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礼,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而化学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的重要教育任务,是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基础性、奠基性工程。推动汉文化与化学课堂的深度融合,对个人成长、学科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文化与化学课堂深度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众所周知,随着上到党中央国务院,下到各级各地对教育教学的高度重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的学习压力,甚至生活压力,而初中阶段的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化学学科素养等,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足够熟悉,且产生了一定的乏味心理,难以有效充分调动起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文化在华夏文化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吸收和汲取了多种文化,成就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的高峰阶段,既蕴含着丰富的建筑元素文化,还包含着大量的纹样、服装、礼仪等元素文化,不仅仅与化学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学生们而言还是新鲜的事物,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化学教师把成绩作为开展课堂最重要的目标,全力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化学教材背后的文化价值、实践意义等等,虽然有利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推动汉文化与化学课堂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关注学生个体、更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转向。汉文化里面的建筑元素、服装元素具有鲜活的生活属性,与现阶段化学相关知识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事例紧密相连,通过上述两者的深度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及汉文化带来的启发,不断地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能力水平,更好地激发学习潜力,培养创新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生生互动时间,不断地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涵养和提升。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汉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历史典故、民族风俗等内容,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良好的纽带,还能通过深刻的内涵、深度的思维实现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归属感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汉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在开展化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度挖掘化学故事、化学元素背后的汉文化背景和文化智慧,能够不断加深学生对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做化学学科和汉文化的传承的创新者和发展者。
二、汉文化与化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课堂导入环节:聚焦文化故事,突出激趣导入
课堂导入是化学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一环。汉文化背后的文化故事既具有鲜明的年代感,还充满着生活气息、人文内涵,将汉文化背后的文化故事作为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强化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比如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人类的重要营养物质》为例,两汉时期的饮食文化具有显著的精致雅观等特点,化学教师可以讲解《孟子·滕文公》记载的稻、黍、稷、麦、菽五谷的故事,也可以讲述东汉末年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中,走进化学与生活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环节:聚焦古今结合,突出对比融合
课堂教学既是整个化学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决定着化学课堂教学成效关键一环。伴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减政策”的逐步实施和全面贯彻,新时代化学课堂更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更加聚焦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而汉文化背后的建筑元素等恰恰提供了一个聚焦古今结合、突出对比融合的有效路径。比如近年来,徐州出土了中国汉画像石万余块,既是神话传说的记录载体,也是历史典故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然而,汉画像石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即碳酸钙,古代由于防腐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汉画像石图像模糊不清。而玻璃、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主要成分也是石灰石,得益于对碳酸钙性质研究的不断深入,防腐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古今结合、对比融合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碳酸钙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作业布置环节:聚焦传承创新,突出学用结合
作业布置环节是课堂的收尾环节,也是进一步巩固学生认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理解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在作业布置环节,要聚焦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突出学用结合,使汉文化与化学课堂深度融合,形成闭环,更好地影响学生的化学思维和行为习惯。比如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为例,《抱朴子·论仙篇》说:“胡粉……是化铅所作”,比如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为例,我国自汉代以来,对铅粉与铅之间的互变关系已经开展了大量实践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广泛地应用于颜料、化妆品和药物等领域,特别是到了汉代末期,铅粉和铅又成为制釉原料和炼丹的关键原材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的不断推广,铅粉时至今日仍然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特别是广泛地应用于铅膏制造、极板化制造、电池制造等领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梳理人类生产生活运用铅粉的历史沿革,并不断分析总结铅粉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优点和缺点等,基于铅粉的化学特性和优点,展望铅粉的下一步应用领域,实现历史和现代的创新。
三、小结
推动汉文化与化学课堂的深度融合,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爱好,还能够强化学生学科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笔者尝试从课前导入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作业布置等三大环节,探究汉文化与化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强 . 从汉画看汉代饮食文化 [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1):3-7.
[2] 王倩 . 隐藏于汉画及画像中的饮食生活 [J]. 农业考古2017(3):203 -208.
[3] 黄展岳 . 汉代人的饮食生活 . 农业考古,1982(1):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