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举措
薄培芬
山西省定襄中学附属初中 山西忻州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语言运用”列为核心素养,强调在丰富语言实践中发展表达与交流能力。基于此背景,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路径,赋能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进阶发展,落实课标育人目标。
一、情境创设激趣,实战演练提质
情境教学通过营造真实或类真实的表达场景,降低心理焦虑,触发学生内在表达动机;实战演练则强调在任务驱动下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表达技能,通过反复应用形成稳定能力。二者结合,能有效解决“敢表达”与“会表达”的双重困境。
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首先,多媒体情境唤醒体验:播放初春萌芽、草长莺飞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口头描述“春草图”中“嫩嫩的,绿绿的”等词句的表现力。视觉与文本联动,学生自然联想到生活中“踩草地”的触感,主动用“柔软”“毛茸茸”等口语化词汇补充表达。
其次,角色化实战深化迁移:开展“我眼中的春天”口头描述活动。学生化身课文中的“赏春人”,模仿“春花图”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的排比句式,结合校园玉兰花、迎春花等实物观察,即兴创作短句。一名学生描述:“白玉兰踮着脚站在枝头,像裹着雪白舞裙的姑娘”,将拟人修辞迁移至生活场景。
此外,任务链推进创造性输出:分组创作“校园春景”三行诗,要求融合课文词句(如“东风”“酝酿”)。学生先摘录“吹面不寒杨柳风”等句,再散步校园捕捉春风细节。最终产出如:“东风溜过操场/ 偷走柳絮的轻盈 / 却把樱花香塞进我衣袖”——将语言积累转化为个性化诗意表达。
二、经典文本深挖,语言范式迁移
经典文本的语言范式是凝练的文化密码,通过解构其言语形式与表达逻辑,引导学生从“品鉴美”走向“创造美”。深度挖掘文本内核并迁移语言范式,能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精准表达,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提升。
以七年级上册古诗《观沧海》为例:首先,聚焦动词的力度锤炼。比如诗中“竦峙”一词,既写出山岛高耸的静态威严,又暗含昂然挺立的意志。让学生对比替换词(如“站立”“耸立”),体会“竦峙”中凝聚的庄重感,再模仿描写校园建筑:“教学楼巍然竦峙,似执笔问天的书生”。
其次,解析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以想象赋予大海吞吐宇宙的虚景,学生先圈画“若”字体会虚幻与真实的交织,再迁移写云海:“群峰浮动,若鲸游瀚海;晨光倾泻,似天熔金汤”,将眼前实景与想象熔铸为诗意画面[1]。
此外,迁移宏大视角的抒情逻辑。曹操以沧海自喻胸怀,学生梳理“全景(澹澹水波)—特写(丛生草木)—升华(吞吐日月)”的层次,仿写主题“成长”:“挫折如骤雨扑打窗棂(特写),而少年之心是原野上的风车(全景),转动间将乌云纺成彩虹(升华)”。
三、多维评价赋能,动态反馈增效
多维评价通过融合主体视角(自评反思、同伴碰撞、技术诊断)构建动态纠偏网络,将单向评判转化为生长型工具;动态反馈则依托即时性、个性化干预,在表达训练中植入“评价- 优化”的螺旋上升机制,使语言能力在持续校准中走向精进。
以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为例:首先,动词锤炼的同伴共诊。聚焦松骨峰战斗“抱”“掐”“摁”等动词,学生互评描写运动会的习作片段。原文“小华用力抢过接力棒”中,同伴指出“抢”字含贬义,建议改为“夺”以突出拼搏感。学生在辩论中体悟动词的情感温度。
其次,录音回溯的情感调校。朗读“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排比句时,学生回听录音发现“美丽”一词语调轻飘。经三次调整,最终以沉缓重音传递崇敬感,让声音成为情感的刻度尺。
此外,AI 拆解思辨逻辑。仿写防空洞战士访谈时,学生提问:“您如何看待牺牲的价值?”AI 将回答解构为“个体选择 - 集体意义 - 历史回响”三层,可视化显示“历史回响”层缺失。学生补充:“今日孩童的笑声,便是对墓碑最好的回答”,使论述兼具哲理与温度。
多维评价如三棱镜,折射表达的每一束光;动态反馈似春雨,无声浸润语言的根系。
四、跨科联动拓维,项目学习融通
跨学科联动打破学科壁垒,以真实问题为锚点,整合多领域认知视角;项目学习则通过长周期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建构逻辑化表达框架。二者协同,可破解表达中“思维单一”与“逻辑松散”的症结,实现从“碎片化输出”到“结构化输出”的跃升。
以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首先,历史情境中的“战地记者”访谈。学生化身民国记者,结合日俄战争史料(如“日俄在中国领土交战”背景),向“鲁迅”提问弃医从文的选择。一名学生以“您目睹同胞围观日军处决同胞时,是否想起藤野先生修改讲义的手?”叩问民族觉醒与个人抉择的关联,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具象的思辨表达。
其次,教育心理学视角解析“伟大”内涵。对比三味书屋寿镜吾与藤野先生的教育方式:前者重规矩而后者重平等。学生结合心理学“尊重需求”理论,分析藤野“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习”等行为如何滋养鲁迅的尊严感,写出“红笔批注如烛火,照亮弱国学子的尊严寒冬”等金句,实现情感与学理的融合表达。
此外,医学伦理思辨写作。链接生物学科“希波克拉底誓言”,讨论藤野“询问裹脚”背后的科学伦理:当医学研究涉及民族伤痛时,学者应持何种态度?学生以《科学无界,仁心有道》为题,结合课文“叹息”细节,论述“真相探究需以尊重文化伤痕为前提”,在跨科碰撞中锤炼辩证表达[2]。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通过情境激发、范式迁移、动态评价与跨科融通等举措构建的实践生态,不仅有效破解表达困境,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这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与思考维度。
参考文献
[1] 邱发春 . 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O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4(12)[2024-12-01].
[2] 陈宇石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J/O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11)[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