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在差异化课堂中的实施路径与优化研究

作者

陈洁

广汉市第二小学,四川 广汉 618300

引言

伴随教育改革逐步推进,“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差异化教学已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实现转型的重要方向。鉴于此,本文针对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展开研究,结合人教版的具体案例对相关方法予以细化,积极探索优化策略,以此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为学生实现适宜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所具备的价值

(一)分层教学的核心内涵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凭借学生的数学基础状况、学习能力高低以及思维特点特征等为参考依据,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类别,在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运用、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开展差异化的设计工作,以此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的水平基础上获得提升。

(二)分层教学在差异化课堂所具备的实施价值

分层教学可对个体差异予以关注:为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为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以此推动学生稳步实现提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的深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差异化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科学分层:对学生层次划分的标准予以明确

科学分层作为实施的根基,教师借助课前测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家校沟通等多种途径,全面考量学生的基础状况、能力水平、学习态度以及兴趣偏好,进而将学生划分成基础层(即A 层)、提高层(B层)、拓展层(C 层)。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前,教师通过测试了解学生“表内乘法”的掌握情况:计算速度慢,并且计算正确率较低的学生归为 A 层;掌握程度较好,然而在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归为 B 层;能够迅速进行计算,同时还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生归为C 层。

(二)分层设计:达成教学各个环节的差异化落实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会依据不同的层次拟定相应的目标。就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为例:对于 A层的学生而言,要求其能够掌握相关的公式,并且可以计算简单图形的体积;B 层的学生则需要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而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C 层的学生要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解决复杂且具有综合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A 层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为主,B 层则会增加一些具有变化形式的练习,C 层会补充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针对 A 层学生采用直观演示以及小组帮扶的方式,对于B 层学生运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手段,而C 层学生则采用自主探究与项目式学习的模式。

(三)分层评价:搭建具备多元特性的评价体系

分层评价着重于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拟定出不同的标准。对于 A 层,主要是对学习态度以及基础知识予以评价(如作业达成的质量、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对于B 层,要评价知识的运用和提升(例如独立应对实际问题、成绩持续且稳定地提升);针对 C 层,则是对创新思维以及拓展部分展开评价(比如具有独特性的解题思路、完成拓展性的任务)。

三、差异化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对教师分层教学能力的培育

教师在分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应有规律地组织专题性的培训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详细讲解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并开展案例研讨活动,以此推动教师们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二)对分层教学的资源配置予以优化

学校应进一步增加资源投入,针对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具体而言,对于 A 层学生配备基础练习册以及直观教具,以此帮助学生稳固地夯实基础知识;对于 B 层学生配置变式题库和教学视频,从而切实地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对于C 层学生,则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与数学实验器材,用以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拓展需求。

结论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适配于小学数学差异化课堂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其实施要以科学合理的分层作为根基,借助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分层规划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对人教版教材的案例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分层教学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还能推动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与进步。在未来,还需要深入探究分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途径,以此推动差异化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持续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信 .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差异化教学法的思考 [J]. 读写算 ,2021,41(1):10-12.

[2] 董明华 . 差异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1,(2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