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Big question”与小学英语语篇分析三要素的整合研究

作者

蒋燕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引言

在新课标强调“主题意义探究”与“思维品质培养”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正从碎片化知识传授转向结构化素养培育,而“Bigquestion”与语篇分析三要素的融合,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关键路径——核心问题以开放性与关联性统摄单元教学,如“How can we protect ourplanet?”引导学生跨越语篇边界思考生态责任;语篇分析三要素则通过解构文本的显性信息、隐性意图与文体特征,帮助学生从“理解语言”迈向“理解世界”。

一、“Big question”与小学英语语篇分析三要素

(一)核心问题驱动语篇主题的深度聚焦

Big question 作为单元教学的核心线索,能够将零散的语篇内容整合为具有逻辑关联的主题网络。例如在“Animals in Danger”单元中,教师以“Why should we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为统领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不同语篇中的具体案例,逐步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抽象概念。学生从描述动物外貌特征的语言层面,上升到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价值层面,最终形成“保护动物即保护人类自身”的深层认知。

(二)语篇分析三要素支撑问题解决的路径设计

What-Why-How分析框架为破解Big question提供结构化工具。在“AHealthy Diet”单元中,针对核心问题“How can we design a balanced mealplan?”,学生首先通过 What 分析梳理不同语篇中的食物分类信息;继而借助 Why 分析理解营养均衡的原理;最后运用 How 分析掌握食谱设计的结构化表达。三要素的递进应用使问题解决过程可视化,学生既能积累“fiber”“calorie”等学科词汇,又能发展分类、比较、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

(三)双向互动促进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

Big question 与语篇分析的融合构建了“输入 - 内化 - 输出”的完整学习闭环。在“Seasons and Weather”单元中,教师提出“How doseasons affect our daily lives?”后,学生通过阅读语篇获取季节特征信息(What),分析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季节差异的写作意图(Why),最终以制作“季节生活指南”海报的形式输出成果(How)。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调用描述性语言(如“torrential rain”“crisp air”)完成信息整合,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估不同季节活动的适宜性。双向互动机制使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学生逐渐形成“用英语探究真实问题”的学科素养。

二、“Big question”与小学英语语篇分析三要素的整合策略

(一)以“Big question”为锚点,构建语篇内容分析框架

“Big question”作为单元主题的核心线索,能够串联语篇分析的“What”要素,帮助学生快速定位文本主题与关键信息。例如,在探讨“健康饮食”主题时,教师以“What is a balanced diet?”为引领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语篇中杨玲与迈克的饮食结构差异。学生通过对比两人早餐、午餐的食材选择,提取“vegetables”“protein”“grains”等核心词汇,归纳出健康饮食需包含五大类食物的结论。这一过程中,“Bigquestion”不仅明确了分析方向,更促使学生从碎片化信息中提炼主题内容,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教师可进一步设计“饮食金字塔”填图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语篇信息将食物分类贴至对应层级,强化对“What”要素的具象化理解,使语言学习与主题认知同步深化。

(二)依托语篇情境,挖掘“Big question”背后的深层意图

语篇分析的“Why”要素需结合文本情境与文化背景,揭示作者写作意图与价值观取向。在“季节变化”主题中,教师以“How doseasons affect our lives?”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语篇中描述四季活动的语句。例如,学生通过解读“Farmers plant seeds in spring”与“Childrenskate on frozen lakes in winter”,发现语篇不仅呈现季节特征,更隐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意图。教师可补充不同国家季节庆典的案例,如日本樱花节、巴西狂欢节,组织学生讨论“季节如何塑造文化传统”,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反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情境化分析将“Why”要素从文本层面延伸至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意识。

(三)通过语篇结构拆解,搭建“Big question”的逻辑支架

在聚焦语篇“How”要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托可视化工具与情境化任务,引导学生深度解析文本结构与语言技巧。以“校园规则”主题为例,教师以“Why should we follow school rules?”为统领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卡通语篇中 Bobby 违反规则的情节链:从“Bobby runs inthe hallway”的现象描述,到“Miss Fox looks angry”的情感递进,最终以“Bobby says sorry”收尾。学生通过绘制“问题 - 后果 - 解决”流程图,直观感知语篇“现象铺陈—情绪升温—行为修正”的叙事逻辑,同时提炼出“Don’t push.”“Listen carefully.”等规则类祈使句的共性特征。随后,教师设计“规则优化师”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将直接指令转化为委婉建议,如将“Don’t eat in class!”改写为“Could we enjoysnacks after class?”。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How”要素中结构衔接与语用功能的理解,更促使他们在语言转换中体会尊重与合作的社交智慧,实现从文本解构到意义重构的素养提升。

(四)以问题链驱动,实现三要素的动态整合

将“Big question”分解为递进式子问题,形成“感知- 探究- 迁移”的问题链,可促进三要素的螺旋式上升。在“家庭责任”主题中,教师以“What can we do for our family?”为核心问题,设计三阶问题链:第一阶“Who helps you at home?”引导学生提取语篇中家庭成员分工的信息;第二阶“Why is sharing housework important?”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分析文本中“Mom is tired”等情感描写,挖掘合作共情的深层价值;第三阶“How can you make a family plan?”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制定包含具体任务与时间安排的计划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语言理解(What)到意图推断(Why),最终落脚于结构化表达(How),实现三要素的动态整合。教师可通过“家庭计划展示会”等形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分享实践成果,使问题链成为连接语言学习与素养培育的桥梁。

结语

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语境下,“Big question”与语篇分析三要素的深度整合,为小学英语教学开辟了一条从“语言符号解码”到“意义网络建构”的转型之路。当“Big question”以开放性与关联性贯穿单元教学时,它不仅成为串联零散语篇的“思维红线”,更化作驱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认知引擎”——从“What”要素中提取信息、夯实语言基础,到“Why”要素中追问意图、培育批判思维,最终在“How”要素中重构文本、发展高阶能力,三要素的螺旋递进与核心问题的层层聚焦形成合力,使英语学习突破“知识本位”的桎梏,转向“素养导向”的深度实践。

参考文献

[1] 周谷莉 .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三阶段递进 [J]. 华夏教师 ,2025,(08):61-63.DOI:10.16704/j.cnki.hxjs.2025.08.030.

[2] 龚敏莉. 例谈“以图释文”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3,36(05):133-141.